本书共收录稿件35篇,在保留“经典释义”“玄理辨析”“历史视野”“本土经验”“文化比较”“当代聚焦”等6个传统栏目的同时,首次增设专题性的学术“专栏”,以取代“域外借镜”这一翻译栏目。本辑之“专栏”,乃纪念2021年4月6日去世的国际著名学者、神学家孔汉思教授,主持人刘国鹏特组织邀约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专栏文章7
本书广泛搜集历代典籍、海外文献中有关湘山寺及寿佛的资料,分为十二卷:舆图、华封、宝卷、语录、志乘、艺文、吟咏、燕行、游记、稗官、事迹、学术。这样,本书与南宋蒋擢《湘山事状全集》、清初谢允复《湘山志》合在一起,有关湘山寺的历史文献资料基本完备。
这是一本通过文物了解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的科普读物。唐宋时期,以大理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大理国雄踞祖国西南五百余年,但由于史料记载很少,颇为神秘。幸好有大量佛教文物存世,为我们认识其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本书使用了大量南诏大理国存世文物资料,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结合《蛮书》《新旧唐书》《大理行记》等文献史料,采用二重证据法
本书按禅宗宗派源流及禅宗思想发展历程,以禅宗大师小传、美学思想提要、所录原始文献出处、美学著述、笺注的体例形式,辑录历代禅宗大师的美学著述。本书所录禅宗美学文献,上自南朝梁代,下至清代,大体上按时代先后排列,同时兼顾禅宗之师承体系、宗派源流。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人生审美论与艺术审美论。在辑录禅宗人生美学文献时特别注重发掘
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主要从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和研究信仰在维护社会秩序过程中的正面价值。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论述信仰的规定性,从主体的角度、意识层面、心理层面、认识论的层面以及社会文化的层面来论述信仰的内涵。第二章论述社会秩序的规定性及其与信仰的关系。第三章论述信仰对于社会秩序主体的价值。第四章论述信仰对于社会秩序制度规范
本书从古蜀神话的概念与范畴、古蜀神话的文献保存、古蜀神话的口传保存、古蜀神话的主要类型、蜀地少数民族的神话、古蜀神话与考古、古蜀神话与文学、古蜀神话与民俗、古蜀神话与民族精神、古蜀神话的研究多个方面对古蜀神话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古蜀神话的专题研究成果,俱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并俱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本书内容:《慈悲道场忏法》又名《梁皇忏法》,为佛教忏仪书。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慈悲道场忏法》,译者为别失八里人昆尊舍利都统。根据现存的回鹘文写本大致可知其为13世纪初的译本。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写与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从语言学方面、宗教学方面、文学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本册主要介绍了按原生态流传的口碑资料收录的客师巴代札科仪,共有客师祭祀科仪6种(堂),分别为:谢土科仪;苗家接龙科仪;入殓盖棺科仪;解天罗地网科仪,谢古墓魂科仪;大隔伤亡鬼。
本册主要介绍按原生态流传口碑资料收录的客师“巴代札”科仪,共有客师祭祀科仪14种(堂),分别为:祭虎王神科仪、祭保猪神科仪、祭守牛神科仪、祭雅溪三王科仪、开财门科仪、祭西北桥神科仪、抢魂科仪、发亲科仪、祭保生神科仪、解煞科仪、用水牛头求财科仪、接亲科仪、出柩
本书主要介绍了按原生态流传的口碑资料收录的客师“巴代札”科仪,共有客师祭祀科仪10种(堂),分别为:祭罗孔大王科仪、祭跳天波己大将科仪、祭波己大将科仪、祭城步大爷科仪、祭过路神衹科仪、祭破天阎罗大姓科仪、祭波针阎堂大姓科仪、祭年鸡大姓科仪、祭年鱼大姓科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