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集,总而论之,是在20世纪中国追求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不同时期的媒介话语与国家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相关的特定媒介叙事中探讨所谓“中国”的历史内涵与意识形态,从媒介的微观角度透视中国在20世纪以来的宏大叙事中经历的现代性之路,以及媒介在其中担当的历史角色。
本书以会展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将会展管理分为原理篇、流程篇、资源篇、行业篇、专题篇五大基本模块。其中,原理篇系统地介绍了会展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会展管理知识体系、会展管理基本模型等内容;流程篇则根据会展活动开展的流程对前期的会展策划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中期的会展现场管理以及后期的会展后续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资源篇则讨
本书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中先进的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角色训练法、情景教学法等,借鉴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和“翻转课堂”理念,以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专业知识的“碎片化”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掌握参展营销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全书内容以会展业中的“展览”专业工作为重心,主要包括展览项目
本书提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呈现跨境传播和县域乡村传播的“两极格局”,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貌和历史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这在学界尚未有先见。本文建构的研究方式和理论架构揭示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的总体脉络与特色,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运用传播学、民族学、文化
早期的网络传播研究常常为一种乐观情绪所鼓舞,预言互联网将在虚拟世界建立一个公共空间,为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近来的一些研究则表明,这些预言很多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它们反映出的不过是历史上一再出现的关于新技术的“迷思”。时至今日,在互联网与公共领域的建构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走出迷思,对那些人们已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的结论
报纸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的革新角色,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关注与阐述,但对它所扮演非革新角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该书专门研究不标榜革新目标的社会新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最初十年间,在原则上确认“西化”婚姻家庭规范为正式规范,在总体上将固有婚姻家庭规范变为非正式规范,造成一个新旧易位、互相角力的复杂社会空间。该书主
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徐建委著的《文本革命--刘向汉书艺文志与早期文本研究》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义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
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保管条件简陋、生存环境恶劣,损毁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本书揭示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散存状况,所产生的现实问题,分析阻碍其集中保护的深层因素,进而构建集中保护主体,提出集中保护的宏观对策与具体措施。课题研究不仅可为档案馆系统开展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工作提供参
2015年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了“文献用纸保存寿命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是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设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书则是此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以古籍保护科技研究与发展的难点为突破,立足古籍保护科技研究基础,以研究古籍文献用纸保存寿命评估体系为目标,采用加速热老化的
本辑《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为“学术史与方法论”专号。编纂工作始于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举办的“明清契约文书国际暑期学校”,期间师生意识到目前的地方文献整理虽方兴未艾,但各地做法不一,亟需对过去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故本专号选了以下四类文章:(1)三篇概述20世纪上半叶中央衙门档案整理方法的文章和两篇分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