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
西南史诗是中国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在中华大地上根脉延绵。尽管在时代的洪流中,史诗的传统形式逐渐消退,但生长于民间,赓续于时间,承继于空间的西南史诗文化精神仍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并牢固地流淌于人民血脉。本书初步考察西南史诗的类型特征与文化空间、万物起源与文化想象、英雄轨迹与文化理想、原初意象与文化表达、演绎规律与文化价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春节拜年、元宵赏灯、清明祭扫、中秋赏月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俗,介绍其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对传统美德的追求。作者将传统繁复的礼节习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追溯其起源,勾画其传承演变,剖析其精神内涵,书中还配有些许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古代音乐以及雅乐的教化功能,介绍礼乐教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大舞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孔庙释奠礼在历代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对烦琐的祭祀礼仪有更切身的体会。人们习称的“孔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文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配享从祀。孔庙祭祀的礼仪称之为“释奠礼”。在这一祭祀过程中,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慎终追远”,古人认为据此可达至“民德归厚”的境地。本书作者将自身十数年的关于丧葬礼的研究,以及多年实地访查得到的信息统合梳理,结集成册,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丧葬礼的发展变化,以及丧葬礼包含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灵魂的敬畏、对新生的憧憬和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等观念。丧葬礼是维系家庭、族群孝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的祭天地、祭祖等民间祭祀礼。天地君亲师,为儒家祭祀的对象,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
本书为石家庄学院重点建设平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以“中观层面”史学理论为依托,在大量搜罗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县域历史文化为视角,系统地梳理了石家庄市鹿泉区(原获鹿县)饮食、服饰、节日等传统民俗文化基本内容,试图展示该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整体风貌。进一步而言,从区域史的角度,来探究鹿泉作
本教材结合各行业对职场礼仪的广泛需求,精心采用项目化的编写体例,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及详尽的技能点讲述与实操训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全书共划分为5个核心模块,12项具体任务,这些任务全面覆盖了个人形象塑造、日常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规范、餐饮与聚会礼仪、校园生活中的礼仪实践、求职
本书为开放教育教材,涉及:基础礼仪(礼仪与旅游礼仪,传统礼仪),职业礼仪(塑造形象,打造气质,提升素养),社交礼仪,岗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