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湖北遗留了数量众多与三国历史相关的地名、文化遗存、传说故事等。本书采用文献法、田野法、考证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特别重视对历代地理志和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梳理,同时结合一些古诗词、文集进行对照,将湖北三国历史地名和文化遗存作一个整理和考论。对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赤壁”“南阳”等地名地
这是一部研究《诗经》与上古巡守的密切关系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二十五章。前四章阐述月令礼制、仪式乐舞与诗言志的提出;与天道相应:十五《国风》原为十二《国风》;敬授民时礼制与采诗陈诗说;赋比兴本义及上古乐舞的教化作用。后二十一章分别论述《周南·汉广》等《诗经》各篇的诗旨。本书的主旨是用上古的巡守礼制解说《诗经
《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以宋刊元修本为底本,以元刻明修本为对校本,进行点校。 《礼书》旨在综合阐释宋以前礼制,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礼制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应的礼器、祭品等等,十分详尽,无所不包。陈祥道撰作此书,杂采众家,没有专遵汉唐某家旧说,对郑玄的观点也进行了辨析
孔庙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教育与祭拜孔子等儒家先圣先贤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孔子及其祭祀、教育、文化空间孔庙,更遭到多重的批判与挤压。探索孔庙的变迁,即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效视角之一。本书从清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清初三大儒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
按研究项目和《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的整体要求,本书收录了近千个调查条目,以方言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语音学、音韵学理论为指导,全面细致地记录描写了长春方言的读音、词义和语义,阐释考辨了长春方言的本义本字、源头与流变,揭示了长春方言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独特之处。本书是记录研究长春方言的第一部专书,在传统生活方式剧烈
《仪礼》作为礼的本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所记先秦古礼的程式仪节,不仅奠定了我国礼仪文化中各项典仪的基本框架内容,而且生成了礼仪制作的设定法则和礼仪践行的行为规范。郑玄对《仪礼》这种特色有深刻把握,作注时精准地揭示出礼仪背后的情理依据,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礼学理论。这是郑玄《仪礼注》礼义阐释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围绕《仪
本书一百二十卷。于历代典制,则以正史为整盼影设据,以《通典》《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等书为参考,详论考历代之丧礼,立纲目凡八:一丧其、二丧服、三丧仪节、四葬考、五丧具、六变礼、七丧制、八庙制。丧期,历代有异同,则列有表以统观。丧服、仪节、丧具,为直观形象,描有图。是书实合众力而成,放巩应晚包举宏富归您渗,纲目秩然,古
漫画礼仪启蒙书
《大明集礼》为明初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敕撰,洪武三年(1370)修成,为明代第一部国家官修礼典,也标志着明初五礼体系重建的完成,同时奠定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格局。明初五礼体系的重建所依托的礼制实践基础并不充分,但在稽古议礼的过程中秉持繁简适中、适礼之宜、务为可行的标准,并持有独特的礼制见解与价值取向,使其在绍续
本书由作者英文专著EmpoweredbyAncestors翻译、修订而来,主要关注宋代太庙相关论述以及这些论述背后的思想和政治资源,试图为中国中古史提供一个缺失了的环节(missin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