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蒙古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响应。全书以气候变化为核心,深入分析了蒙古高原气温升高、降水变率增大、干旱化加剧等气候变化特征的时空格局,并基于多模式集合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植被、水资源、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变化具有协同驱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文干旱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构建了不同尺度水文干旱指数,提出了水文干旱等级划分方法,系统分析了水文干旱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对水文干旱进行预测,通过Copula函数计算了不同的水文干旱频率,揭示了气候变化、土地利
涝渍灾害是一种地域性广泛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涝渍灾害受降水、下垫面、灌排措施和作物对涝渍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成灾机理、演变规律和治理措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本书选择旱涝渍交替发生的安徽淮北平原、易涝易渍的湖北平原湖区和受潮汐影响的广东滨海河网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针对下垫面变化条件下
本书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及其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剖析城市化水文过程,构建城市水文效应分析理论框架和体系;结合城市特点,提出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城市水文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并提出快速识别的思路和方法;以滚动修正的降雨预报数据,驱动城市洪涝实时校正模型,实现城市洪涝过程动态预报。本书以郑州市为典型研究对象
本书聚焦开源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Python编程在气象数据处理及分析领域的深度应用,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套完整的GIS气象开源开发技术体系。全书系统阐释了如何将Python语言与开源GIS工具深度融合,高效完成气象数据的读取、分析及可视化全流程操作,内容涵盖Python编程基础、空间数据分析核心方法、专业地图制图
气候变化正在深刻且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将引发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社会文明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机制设计解决广泛存在的“搭便车”行为,使所有国家都聚焦聚力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本书第一篇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
本书首先对理解和应用光闪烁方法必需的“大气湍流”、“电磁波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以及“微气象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做简明扼要的阐述;进而分别对近30年来各种光闪烁仪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新发展的可在几百米到10km尺度上观测感热、潜热通量的双波段闪烁仪(OMS),以及其资料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台站的应用做详细
本书是一本古籍整理项目。“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该场饥荒严重影响了晚清政治历史的走向。当时,李用清作为御史襄助赈灾。国图馆藏文献旧名为《五知堂家藏函牍》,收录了李用清与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钦差大臣阎敬铭等的书札,内容即涉及这一特大灾害的
中国大气科学学科史以历史为主线,详细叙述了本学科在古代的发展,近现代本学科在中国的确立,包括学科建设、人才教育等多方面,其中涉及众多的本学科相关的学者、科研人员,同时研究了本学科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全书共有上中下三编,并附有本学科发展大事记。本书是该类图书中尚属少见,具有极强的学术
《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系统阐述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科学,从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新评估结果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对气候系统不同圈层、不同要素的检测和归因的*新认知,包括大气要素、大气环流、海洋,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检测和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