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三十余年的亲历亲闻,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书中收录的回忆性文章,以真挚笔触勾勒出多元的情感图景:既有对父母长辈的深切怀念,通过母亲深夜缝补衣物的煤油灯光、父亲在工地上布满老茧的双手,展现平凡家庭中深沉的爱与坚守;也不乏对校园时光的温情回溯,同窗好友课间分享的干粮、老师在简陋教室中认真授课的身
梁子曾数次独身闯非洲,发现这片土地最动人的不是风光,而是在命运困境中坚韧绽放的女性。 《没有尽头的旅程:非洲十年》以极具张力的图文,带你领略非洲八国奇遇:在莱索托被诸多男人“爱”上;与塞拉利昂女大酋长拉家常;在喀麦隆与尸体同车、和坟墓为邻……解码非洲的野性与温柔,呈现独特的生存史诗,是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 书中聚焦的非
《从夹缝到通途深度对话70后作家》是《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18位70后鲁奖获得者的访谈录,受访作家包括王凯、葛亮、张楚、石一枫、弋舟、鲁敏、乔叶等。全书以鲁奖为切入点,从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阅读体系、文学世界观等多个角度透视中国70后作家的创作图谱与精神群像,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
2008年,梁鸿以出走者与归乡人的双重身份重返河南穰县梁庄,历时五个月的调查与走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的变迁史,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与深刻的困境:王家少年在情感荒漠中走向极端;昆生因再婚被逐出家园;梁庄小学荒废后沦为猪场;河流被挖沙机吞噬成吃人陷阱…… 十余年过去,中国乡村依旧在消失与
本书刻画了一群1930年代至1940年代之间,从事艺术的青年走向战场前线,成为战争时期边区主要战地记者,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摄影力量的摄影家群像。书中描写了由漫画速写转向摄影的俞创硕、由木刻转向摄影的高帆、由电影转向摄影的徐肖冰、1943年战死的诗人与摄影家雷烨,以及战地摄影记者(也是《晋察
《蒋风评传》是以“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为主题主线而撰写的纪传体评述著作。蒋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部《蒋风评传》对其作了较为客观、全面、系统、科学的评述,文稿主要从八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为儿童文学而生的”一生;二是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三是创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四是确立
本书为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赵国良自1995年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义务群星学校后,二十多年间努力发展壮大学校的事迹。他的事迹包括: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起点,从学习、生活、卫生、纪律、安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养气,初步奠定了“做人教育”的基础。针对“做人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关系,打造了以德育读
考古学家郑嘉励将探寻历史的手铲转向自身血脉的源头玉环楚门的朝东屋自然村,深情打捞村庄百年变迁的碎片,在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的交汇处,构建出一部兼具温度与厚度的生命纪实。书中对老屋、宅基地、稻田、盐田等物质遗存的细致描摹,对村庄生活、生业等历史细节的精准复原,保留了民间记忆的鲜活质感,又赋予个体命运以历史纵深感。血缘牵绊、
我在报考申请书上填了西南联大,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听文学大家汪曾祺讲西南联大那些事儿:泡茶馆、跑警报、谈恋爱……以12卷汪曾祺全集为底本,完整收录汪曾祺关于西南联大师生轶事,以及追忆昆明往事、描绘昆明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北平就读教育与新闻专业的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张郁廉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流亡内地,因俄语出众入职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驻汉口分社,成为早期受雇于国际通讯社的中国籍女记者兼翻译。之后,张郁廉随苏联军事记者团多次奔赴抗战前线,以救亡为己任,无畏生死,先后深入徐州、武汉、长沙等战区,一边当翻译,一边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