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四人来到战火弥漫的中国,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考察了除东北、华北之外的五大区域,搜集了大量关于日寇侵华与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材料。然后前往美国参加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继续为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呼吁。在华期间,他们参观考察了学校、机关、伤兵医院,接触到文化团体、政府部门、宗教人士、政党领袖包括蒋介
孙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沉积学和沉积大地构造学领域以及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长期主持和参与我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提出我国从"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了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的战略研究。
先秦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时期,关于先秦史的研究始终是中国史研究的重点。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对先秦史进行整体的梳理。文明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书则是以"大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萌发和其早期发展历程进行考察。首先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单一源头说和多源说进行
学界对于西北地区生计方式变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书针对杓哇土族生计方式变迁而引起这一地区土族民众在流动与定居中寻找最佳生计方式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这个主体个案来解读其生计方式,对整个西北地区包括生计方式在内的历史文化变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为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从第三辑开始转入本社出版。集刊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及相关
本书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书中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
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东距华阴市约10千米,西距罗敷河约1.3千米,南距华山北麓约2千米,北距渭河约8千米。该遗址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经过考古调查与测绘,遗址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达28.5万平方米。2009年3~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兴乐坊遗
楚系青铜器是两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器的代表,发现数量多、年代序列完整。对楚系青铜器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两周时期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发展、演变、列国交流的具体方式与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楚系青铜礼器的生产与流通》通过典型铜器群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楚系青铜礼器的年代序列。在此基础上,从青铜礼器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铸
《恩施市人物录》历时三载,数易其稿,入志对象以本籍人物为主,客籍人物为辅,重点记录著名社会活动人士、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党政军界正县(团)级领导,各界别正高(教授)职称人物或市内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突出贡献者及其他产生过重大影响者。资料翔实,内容准确,特点鲜明,具体、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恩施市(县)人物活动和人文变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着眼于四川盆地汉魏晋南北朝崖墓的建筑特征,选择相关命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崖墓空间的三维特征,探讨了四川盆地崖墓的演变模式及地域差异,分析了崖墓与其他墓葬形态的关系。通过将崖墓与汉代民居遗迹和建筑画像进行比较,探讨了四川盆地汉代崖墓与民居建筑的关系。通过总结汉代崖墓中所反映的木构建筑做法,探讨了
《蔡元培年谱新编》(插图版)通过广泛采集包括蔡元培先生日记、自传、函电等在内的各种著述中的史料,以及目前能搜集到的海内外人士撰写发表的日记、书信、回忆录、纪念文章等原始史料以及一百四十余幅生平图片,客观翔实地记述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史事。年谱的编写以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利用了近年来联机检索文献资料的手段,得以广泛
《考古洛阳》是对洛阳地区数十年考古材料的全面梳理与综合研究。《考古洛阳》以时代先后为序,分为旧石器时代的洛阳、新石器时代的洛阳、夏商时期的洛阳、西周时期的洛阳、东周时期的洛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隋唐时期的洛阳、五代宋金时期的洛阳、金元明清的洛阳等十章,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侧重分述各时期考古发现、历史背景、研
《太平洋岛国研究》是由聊城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探讨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现实诸问题,重点研究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化、政情政制、对外关系、经贸旅游以及区域一体化。本书是第四辑,主要关注“一带一路”视域下太平洋岛国同中国的关系,太平洋岛屿地区和岛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
神权是商文明的显著特征,与之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是商代社会生活中经常性的重要活动。本书从商文化祭祀遗存与周围遗迹现象的关系入手,把它们区分为宫室类建筑区域的祭祀遗存(庙祭遗存)、社祀遗存、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或巫术遗存等九类。并对商文化分布区内的商文化先行文化和后继文化中的相关祭祀遗存一并进行了分类考察,结合甲骨卜辞、传世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核心区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地缘政治、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国际影响、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刊立足于藏羌彝走廊建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对该区域热点、难点问题进
东汉中期的李尤是东汉铭赋传世作品最多的代表文学家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李尤生平研究。就相关生平事迹文献记载分歧处一一考辨,并梳理李尤交游情况,最后以李尤年谱简编作结。下编为李尤作品研究。首先对李尤作品进行细致考辨,继而辑佚李尤作品,对李尤作品的完整化有所推进。书中在弄清李尤所有作品情况基础上详细校注,分析李尤作品
北魏洛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城南拓展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唐洛阳跨洛水建城开创了先例,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相较于宫殿、里坊、市场、寺院、园林等研究之兴盛,北魏洛阳城南的研究略显沉寂。本书利用相关文献及考古资料,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人地关系学,从居民与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视角,试图揭示北魏洛阳城
本书上编“源流探究”,探讨《左传》中各类材料的不同来源和后人附益的各种成分,《左传》的原有体裁、成书年代与改编过程,以及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左传》中的预言、《左传》中的岁星纪事等相关问题。下编“内容解析”,依年分析《左传》各种内容文字的具体出处及其价值,重点分辨各国史官当时记录与事后转述的第一手及第二手史料,以及明
《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成果,内容涉及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史、考古学文化分期、农业格局、聚落演变、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等。
本书有助于丰富中国地方创新的数据库,纠正关于地方创新的一些流行偏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揭示中国地方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