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三锹人”的人群为关注对象。全书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城“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察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
本书是第一届云南大学“富民社会”学术研习班部分研习成果的合集。书中既有关于“富民社会”的相关研究,如“富民”与“富国”思想的内涵、“富民”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富民”与乡村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富民”的自我认同构建、“富民”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关系等,也有超出“富民”之外,从政治人物、政治运作、财政分配、经济开发、市场整合、法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荆楚文物(第4辑)》为第4辑,收录了19篇研究论文和4篇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文章类型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建筑勘查报告等。《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收录文章内容涉及西藏自治区岩画、古遗址、石刻造像、古建筑等研究成果。《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3辑)》的出版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较为集中的有关西藏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信息与研究
这是一部从多学科视角对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术史梳理与深入细致探讨的专著。《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研究》以时间和专题为序,在宏阔的国际学术史视野下,借鉴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清晰勾勒出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与本土起源说在长达一个世
本书调查了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庆阳、天水及陇南、甘南等地,同时对藏于博物馆的大量宋金元时代画像砖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和补充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又对未发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所获画像砖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测绘,有些重要的资料,制出了发展脉络图,在此基础上,对画像题材进行了研究。
针对大遗址区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现实问题,《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活化策略》融合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系统分析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新趋势,深入分析大遗址区文化资源保护困境及活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就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
《川西北高原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收录了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区的哈休遗址、孔龙遗址、波西遗址、沙乌都遗址、下关子遗址等史前遗址的调查勘探及试掘资料,并按地区及时代进行了系统整理,开展了多学科鉴定、测试及研究工作,收集了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玉石器测试研究等内容,并对川西北高原山地的史前文化、环境、生业、技术、社会生
土司,古城遗址(考古),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图集
《凤林城:1998~200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是关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七星河流域汉魏时期遗址群中规模**的一处城址——友谊凤林城的考古报告。《凤林城:1998~200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刊布了对凤林城址第七城区1998~2000年的发掘资料。凤林城址第七城区共发现早、晚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年代范围分属于两汉和魏
中山舰是中国近代目前有名的战舰,1938年被日军飞机击沉于长江武汉附近水域,对其进行的打捞和保护修复对于再现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中山舰的概况、打捞工作的实施、舰体迁移、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相关事件的原始资料等进行了叙述,详细介绍了"中山舰"整体打捞、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山舰的整体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
古道,研究报告,陈仓区
褒斜道,调查报告
端午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是融合北方五月五日禁忌风俗与南方竞渡纪念屈原传说的产物。端午风俗自魏晋产生以来,历史时期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庆祝等多重功能的演变,迄今仍然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十二辑》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圖説》《重定金石契》《金石索》三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文物,介绍,山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遗迹丰富的城址、端庄厚重的青铜、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使得虢国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
《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18年10月底在江苏徐州举办的“2018中国·徐州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会议论文中的35篇,内容涉及汉代玉文化综合研究、汉玉与汉代丧葬习俗研究、汉玉区域性研究、出土汉玉研究、汉玉玉料来源、汉玉工艺技术等诸多方面,是本次汉代玉文
本书结合我国当前殡葬设备及相关技术发展现状,重点介绍殡葬设备的操作和控制技术,同时结合行业发展与殡葬改革现状,介绍了比较新颖的殡葬设备。本书主要介绍了火化设备、烟气净化设备、冷冻冷藏设备以及新型祭祀设备,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操作既有所区分,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机结合;既介绍基本原理,又重视操作技术及应用,适合高职、中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