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o7》系“山西珍贵文物档案丛书”的第七卷,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卷。本卷系统展示了收藏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各时期珍贵的一级革命文物百余件,深刻讲述了我党我军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光辉事迹。
"山河·家国——西山永定河文化展"由首都博物馆与北京市中宣部、门头沟区共同主办。该展系统地展出了我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型文物200余件,对于研究西山、永定河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意义。
良渚遗址今年申遗成功,实证中国五千年历史。张先生为考古学大家,对良渚遗址与良渚文化尤为关注。该书收录张忠培先生有关良渚文化的研究著述近二十篇,对于研究良渚文化及世界文化遗产地——良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实地考古发掘成果,系统地论述了七朝古都开封的兴衰变迁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揭示了开封特有的"城下城"格局的面貌和成因,条理清晰,论证透彻,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反映了古代开封城综合研究领域的最新而全面的成果。该著作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定为"考古中原"系列丛书的示范性版本。
1997-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中东部近1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共发现遗址(或地点)456处,采集到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涵盖了先秦时期的各个阶段,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祥地。本书选取安阳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遗址、文物名胜和文物精品编辑成册,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了古都安阳的历史文化风貌。收录“七大古都”之一的河南安阳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古墓葬、古塔、古桥、古建筑群、古代碑刻及珍贵的出土文物等。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是重庆高校市级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设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新发现、国际考古四个栏目。本辑收录31篇发掘报告(简报)及论文。内容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植物考古,古代彩绘材料、木质文物保护技术、石质文物保
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一级陶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卷,本卷清晰展示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除青铜器外的珍品共计194件。系国内第一次高清展示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珍品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
秦汉时代有着长时间的繁荣和统一,日常家庭生活生活的到了极大地丰富,各种习惯和风俗也不断发展。秦汉时期丰富的考古发掘材料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日常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书通过整理相关的考古发现,尝试揭露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社会史、风俗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范围涵盖广东、广西东部和福建南部,年代是商代早期至战国晚期。分期和编年工作是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层位学的基础上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墓地及含有墓葬的遗址大致分为八期,即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时期,战国早期、战国晚期,确立了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编年序列,竖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
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田野考古发掘报告135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七部科学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区古代
本书首次对河南省境内散存散见及近年新获的汉唐碑志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查、收集和整理,从碑碣墓志释录、相关研究及碑志拓片等三个方面着手系统研究,旨在对河南碑志文献集中著录加以补充。本书对于推动汉唐史和河南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潼南的佛教造像过去研究甚少,这与其在造像史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发现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书对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工作思路的框架下,从发掘、记录、保护、规划等多领域全面保护千佛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后面的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郑州考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实地考古发掘成果,条理清晰,论证透彻,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反映了古代郑州综合研究领域的最新而全面的成果。
《宋史研究论丛》是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1990年由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现任主编是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宋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姜锡东先生。本集刊于1990年创刊,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办,主要收录河北大学教师的宋史研究成果。2001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本书收录石家河遗址近年来发掘新出土的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包括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1个部委,于2011年开始,共同实施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程天民院士系统详细地忆述了他的经历,成长和感悟;24位受访人士(包括原总后勤部和学校领导,多位院士、同事、学生、家乡领导和家人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近二十年来,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本书既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全面梳理与总结,也是同行和社会了解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乃至重庆市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途径与窗口。根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同阶段的重点与特点,全书将分三个篇章,即发展起步期(
"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公元前3500-1500年间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区域聚落考察,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考察此间人类生存状况及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组织情况,并为项目其他课题提供研究资料。重点开展22处地点和遗址的研究,包括有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和喇家遗址、西城驿遗址、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