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2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针对最近几年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保持了上一版的特色,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第2章水环境化学,包括天然水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相间作用、水污染、水处理等;第3章大气环境化学,包括天然大气的环境特征与化
鄱阳湖是我国*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的通江湖泊,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本书围绕鄱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从水量、水质、浮游植物与底栖动物等方面揭示了鄱阳湖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结合人类活动影响分析,重点阐述了军山湖围垦后水环境、水生态的演变特征,对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中一些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和健康效应,污染土壤的修复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书中素材的组合以及对一些观点的阐述和认识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是该学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和教材,兼具理论性、资料性
《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甘肃省为例》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经济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省域和流域等尺度较为系统地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格局、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及空间差异。《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甘肃省为例》共10章,内容包括甘肃省生态系统胁迫评
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水污染控制技术是采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方法,以工程技术措施防止、减轻乃至消除水环境的污染,解决与废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有关的问题,改善和保持水环境质量。本书主要研究水生态学理论及其污染控制技术,内容包括水生态环境综述、水体污染与污染源、水污染控制的物理处理技术、水污
本书针对强人为干扰下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栖息地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复合型环境问题,如何保障平原河流栖息地完整性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以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优化整合环境流量保障模型为理论和方法支撑,系统地探明海河流域典型河口湿地分布与环境特征。
水溶性有机物(DOM)是水体中由各种有机分子构成的复杂混合体,对水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书以黑龙江流域水体DOM微生物利用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黑龙江流域DOM的组成及复杂化特征,证实了黑龙江流域DOM组分均为类腐殖质物质,揭示了黑龙江流域浮游细菌群落组成和理化变量、DOM及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DOM组分与浮
水域环境生理学,主要探讨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学响应,是解析生态系统过程变化及其演变机制的基础。本书主要介绍了水域初级生产者和次级生产者的环境生理学研究方法,着重于环境变化与生理过程关系的研究,并简述了相关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生态修复学导论(英文版)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rojects
本书是我国*部有关大气环境硫、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成果专著。全书共分三篇16章。*篇大气篇共6章,主要介绍了大气硫、氮源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中国南方大气环境硫、氮同位素组成变化和同位素示踪机理等重要成果;第二篇苔藓篇共6章,主要介绍了利用苔藓法示踪中国南方大气硫、氮污染的同位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重要成果;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物等使我国农村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本书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管理相关问题背后的经济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刻画出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全貌和变迁历程,厘清宏观经济发展、微观经济主体与农村水环境污染之间的作用
本书主要围绕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进行展开。关于理论建构,本书认为环境审美经历了一个自然风景审美到自然环境审美再到人类环境审美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具体考察中国传统审美模式“观”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环境审美模式建构思路;同时,本书认为环境审美能提供一种更为本源性的环境审美体验,其体验不仅是对世界的体验
本书选择辽宁省锦州湾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深入分析围填海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建立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围填海时空格局变化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识别不同围填海利用类型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并模拟未来海域空间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约束控制围填海有序开发,并对承载力进行预测
本书将从生态修复工程的价值和特征出发,详细介绍生态修复工程选址、工程实施前基准调查、工程目标、参考生态系统、利益相关方参与、设计组成、与政府及民众结盟、规划、实施及善后、工程后管理、生态修复人员作用以及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步骤及设计标准,阐明修复工程的管理和任务。本书将为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提供可操作的技术导则。
2013年2月发表的题为《内分泌干扰物科学状况》的科学报告(UNEP/WHO,2012),是对《内分泌干扰物科学状况的全球评估》(IPCS/WHO,2002)的更新。该科学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及多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完成。《BR》它是迄今为止关于内分泌干扰物最全面系统的科学报告。汇集了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成果
针对强人为干扰下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栖息地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复合环境问题,本书面向如何保障流域湿地栖息地完整性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以本领域国际**研究成果和栖息地完整性评价模型为理论和方法支撑,探明海河流域不同时空水系构型和流量特征,进行水生态单元-水系-流域尺度下栖息地完整性评价,研究不同流量和人为胁迫对湿地栖息地完整
陶雪琴、肖相政、郭琇、童英林编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与题解》依据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分两篇,首篇为实验与实践,共设9个实验,1个技能训练。第二篇为精要与题解,主要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特点,并参考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考试大纲,提炼
本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全国的生态补偿法规、政策与措施,结合对青海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县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与绩效考核现状的实地调研,研究生态补偿的生态成效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面向生态补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评估指标体系与核算技术方法,并以四个试点区为案例进
对于土壤污染,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成本较高、环境友好性差、植物修复周期较长,生物和纳米修复技术尚不成熟,因而筛选和培育具有重金属排异特性的农作物品种被认为是当前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途径之一。本书探讨重金属胁迫下作物耐性和积累的品种差异及其机理,构建筛选和鉴定低积累品种的标准和方法,筛选出具有重金属低积累潜力
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利(尤其是穷人的福利),而生态补偿是贫困减缓的重要机制。本书重点关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贫困人群的福利,认为在生态保护行为意愿和福利损失的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明确界定利益相关方和区域的生态保护责任,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发牧户的参与式保护行为,是实现生态保护—人类福利提高—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