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校各学院和附属医院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老中医专家。三、统一编写内容与体例以名医成长、成才之路为主线,结合名医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经验体会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撰写,尽量避免与已出版著作内容重复。每本字数要求在10-15万字。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研究报告。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汉代空心砖墓的考古成果,对汉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与图像关系、画像的内容与墓室建筑结构的关系等,探讨了空心砖墓画像所反映的汉代观念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汉代空心砖墓画像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在汉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
中国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价值突出、数量众多而分布广泛。石窟所在地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各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开凿的工艺也有所区别,再加上长期以来所经历的自然、人文历程的不同,目前我国石窟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兼有的复杂病害、劣化特点。面对上述情况,以关注石窟环境为特点的研究、保护实践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发,本书针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的漳河河滩内发现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发掘出土各类造像残块近三千件,是国内发现该类遗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出土造像类型多样、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自发掘之后,邺城考古队一直在持续进行出土造像的修复工作。本图录为北吴庄造像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既为
长沟汉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本书集中报道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2010年5月21日至7月16日主持发掘的汉代窑址5座、汉代灰坑1座、汉代墓葬64座。这批汉代墓葬中,无墓道49座,有墓道10座,有墓道积石墓1座,有墓道积陶片墓1座。遗址内共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遗物。数量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区域特点突出。初步研究,汉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论文集。本辑内容为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相关的研究文章。本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办的学术论文集。本辑内容为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相关的研究文章。
拟对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地点明确的典型青铜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所收青铜器主要来自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的收藏,时代从夏(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汉代,包括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突出标准器、艺术品及有重要铭文的青铜器及青铜铸件等。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刊至13辑。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过的重要过程。中国过去几千年的聚落发展模式受到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且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会引起城镇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巨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小城镇及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在工业化发展中经历了剧烈变动。聚落作为人类聚居(或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人地关系的基本
本书通过对章丘大圣寺壁画保存现状、制作工艺分析、壁画病害表现特征、壁画病害形成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修复操作实践、揭取回帖实践、保护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代壁画保护相关技巧的最新成果与较全面的总结,为壁画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文物研究》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省考古学会合作主编的一部主要以发表安徽省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刊。本辑共收录文章26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汉代墓葬材料、宋、明、清墓葬材料等。
本书对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宋代、金代、元代墓葬壁画做了系统性整理,按北魏、宋代、金代、元代时代顺序按墓葬介绍壁画,并对大同地区壁画的工艺、人物、时代演变等做了系统介绍,图文并茂,并对壁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考证。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唐宋时期五台山景观资源丰富及朝拜活动兴盛的背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方位范围及自然景观、唐宋时期五台山的物质文化景观、唐宋时期五台山文殊信仰与民间信仰、唐宋时期僧众到五台山的朝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