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比较系统详实的记录了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分布、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基本现状,丰富了我国湖泊学研究基础数据。包含的资源环境数据结果可以为我国湖泊资源科学研究、湖泊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获得的湖泊水量调查信息可以为区域水资源评估和防洪除涝等提供数据支撑。
2008-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达550平方公里,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90处。为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长江以南丘陵水网地带一次大规模的尝试。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书中详细公布了调查资料,通过调查初步梳理出本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的年代框架,并在此
本书选录廖永民先生所撰论文四十余篇,主要涉及田野考古研究、唐青花与唐三彩研究、唐代镇墓兽研究等方面,集中代表了他在郑州地区一生从事考古研究的成果。文章观点鲜明,论据详实,逻辑严谨,论述精辟,是相关人员学习参考的必备资料。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参考阅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发掘了新都新繁和平村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2014年发掘了温江区花土村唐宋墓,2016年发掘了锦江区宾隆街战国至清代古遗址、成新都区褚家村二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成都市十一街遗址元明时期墓葬,2017年调查发掘了会理县马鞍子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会理县新发乡庙子老包西周至春秋时期M1、小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石窟考古调查简报,如《杭州将台山南观音洞造像调查记略》《四川仁寿县冒水村大佛沟摩崖造像》等;二是石窟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云冈石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如《关于云冈石窟第13窟的营造》《关于云冈石窟第7、8窟中设计性的考察》《山西阳摩山新样文殊造像》《北朝时期的关陇高僧与麦积山石窟
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
郭永怀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之际,力学所党委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本书包括纪念活动篇、学术思想篇、崇高精神篇、诗词缅怀篇。纪念活动篇以照片形式展现了郭永怀先生光辉的一生,其他几个篇章收录了三场学术思想研讨会九位专家的报告、纪念座谈会上部分专家学者和其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直接参与的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之南海I号沉船自发现至入驻水晶宫的全程记录及专业解读!全书分为十章,系统且详尽解读了南海I号沉船打捞前的时代背景,中古时期的古代中国交通史及造船史,中古时期的中国古代贸易史。具有极高的学术及科普价值。且恰逢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对作为重要通道
青铜瓿是商代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流行于商代一朝,在商代晚期趋于消亡,传世及发掘所见数量,共有106件,在商代青铜礼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从截至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是以河南郑州、安阳为中心,北到河北、辽宁,西至巴蜀,南至湖南、江西,东至江苏,形成一个商文化
长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它既涵盖以长安为地域对象的各种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研究,又涵盖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各朝代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研究,具有地域范围和时间范畴等角度的广博性。本书以长安学为中心,汇集名家之作十余篇,既有古代史学科的研究,又包含历史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以跨学科的视野来研究和
本书站在“一带一路”这个维度下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的发展,从全球史的构建、文明的交流等方面探讨新的世界历史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内容涉及“文明交流与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史、国别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等三个方面。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前沿性。
本书以明代开封城为研究对象,以《如梦录》文献为蓝本,通过侯仁之工作法与西方康泽恩城市形态研究法相结合,运用GIS技术手段,复原出明代开封城的街道系统,官署、寺庙、学校、王府等主要建筑物,再现明代开封城的平面布局。本书的出版,能显著推进开封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步伐,同时也是中西方城市历史地理方法论与新技术的应用结合。
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展开研究。一是借用考古类型学“先分类、后断代”基本原理,参照殷墟甲骨文分类分组的成功经验,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进行探索,试图在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金文字体类型学”。二是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书体特征,在字形上,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
本书正文共十二章,第一章对绵阳市建置历史、绵阳城市建设历史及绵阳市自然地理等影响传统村落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因素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绵阳市推荐上报的五十一个传统村落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古代交通及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建筑及其演变等内容。第三章至第十二章对进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
精选了《尚书》中的精华部分,按照原书的顺序分为虞书、商书、周书三部分。由于《尚书》原文字句较为晦涩难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特别设立了题解、注释、译文三个辅助板块。断句参酌诸家,择善而从;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不做繁征博引;译文主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文从字顺、流畅自然,帮助读者吸收《尚书》中的智慧精华。同时,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
本书收录了2016年度"商周青铜器暨铸造工艺研究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参会学者的论文14篇,内容主要涉及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陶范技术﹑青铜矿冶遗址调查与研究﹑某区域的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成分分析等方面。这些议题对于推进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承齐鲁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宗旨。本书设置文化概貌、文化古迹、先秦儒家等七个专题,勾勒齐鲁文化概貌,展示齐鲁名家风采。本书内容精练,体例丰富,图文并茂,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广泛的视角以及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同时注重知行
本教材依据山东省教育厅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明礼仪”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而编写。全书设计个人形象礼仪篇、家庭礼仪篇、校园礼仪篇、职场礼仪篇和社交礼仪篇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设有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以案例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穿插“课堂互动”和“知识拓展”,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礼仪知识。本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多个视频等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