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是西非国家之一,经济不发达,有奴隶制残余,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早的居民是巴富尔黑人民族,后北非柏柏尔人迁入毛北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毛。1920年毛成为法属西非洲管辖下的殖民地。1956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9月加入法兰西共同体,11月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19
本专著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YJA760001)*后成果。专著名称:《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计划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总字数约400千字,插图399张。上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中的印学文献研究(175千字)和插图;下册包括明清印章款识文献集成(212千字)和作者
本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日本研究历史,具有以下特点: 1.所涵盖的学科*全面。迄今有数种冠以日本研究的学术史著作,但是所涉及的学科有偏颇,一般是突出社会文化研究,而忽略语言教学研究,本书内容涵盖语言教育研究、文艺研究、社会文化研究,首次将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完整地把握中国的日本研究状况。 2.着力呈现新世纪
本书为袁良义《明末农民战争》(中华书局,1985)的修订版。全书论述明末农民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特点和具体作用,共分九章。分别描述了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不同阶段、走向失败、战争的结束。其中特别分专章讨论了李自成进北京后的活动,以及李自成*后的归宿问题。作者对原书进行了多处修订,形成此修订版。
《从边地到腹里:长城沿线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以“从边地到腹里”为中心,从行政管理、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公共领域与精英群体、地方文教等五个方面,对清代长城沿线社会变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在从边地到腹里的总体趋势下,长城沿线的行政体制从军事化向地方化发展,并且逐步和内地州县趋于一致。随着裁卫设县的推行,社会职业结构逐渐向多
宁波风俗传说故事是宁波人民长期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的结集,表现了浙东人民的性格、精神和真善美,是宁波各县市区彼此认同的标志,是宁波人民共同情感的纽带。本书汇编流传于宁波地域的风俗传说130余篇,包含婚嫁、丧葬、寿诞、传统节俗、行会庙会、民俗信仰、风物习俗、特产习俗八个篇章,供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和广大读者阅读和研究。
本书是一部填补历史空白、探寻人文源头的学术著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积极成果。该书的著作者李书泰先生,虽然只是湖南张家界市一位从事本土文化研究的普通工作者,但他却能以如此鸿篇巨制贡献给学术界,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拍手称赞。李先生的这一学术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史学界的极大重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西部考古》(第17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5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
《南京古都地理空间与景观过程》是从地理格局视角研究南京的古都起源变迁、城市空间形成以及现代景观规划。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城市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10个王朝在此依靠地理形势建立都城。此书分析了南京历史各阶段山脉水系特征及其演变与城市布局演变的关系,进而依顺地理脉络调查历史古迹分布,揭示古都景观空间和结构形成的
作者为美国著名史学理论家、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全书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记忆、叙事与知识、客观性与猜测、碎片化。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一系列历史认识论问题:史学编撰中的叙事、客观性、记忆问题,史学写作的任务,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学谬误等等,是作者对于历史知识的局限及条件的理论思考。作者对从希
本书是大连市旅顺口区于家砣头青铜时代墓地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于家砣头墓地以独立积石冢形式存在,内有58座墓室,流行丛葬习俗,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200余件,属于双砣子三期文化,距今3300-3100年左右。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像丝绸之路这样一条几乎囊括了所有遗产要素的文化线路,通过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适合的方法论,将这些无形多于有形的历史记忆碎片串联起来,重新展示它的历史风貌,讲述它优美的故事,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丝绸之路系列跨境申遗是一个创新的途径,也是世界遗产委员会推广“顶层
本书以计算经济学和政策模拟手段研究地缘政治经济问题。进入21世纪后,地缘政治经济问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分析的重心由地缘政治过渡到地缘经济;二是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空间尺度已扩张至全球;三是地缘政治经济问题出现多元化态势。这些新的特征对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挑战,构建和应用全球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系统来分析地缘
《云冈服饰文化研究》以云冈雕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介绍云冈石窟开凿背景及北魏时期服饰概况的基础上,从世俗服饰和宗教服饰的角度梳理和研究了云冈雕像不同时期的服饰风格特征,即云冈石窟营造经历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雕像服饰文化:云冈服饰经历了从早期彰显鲜卑民族魅力的淳朴与继承佛教传统服饰表现出的异域古风,到中期佛教服饰与世俗服
刘家和先生治史兼及中西,致力于比较分析,尤其关注其中具有根基性的理论问题。《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是他关于历史理论问题相关论著的结集,多数为近年新作,论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比较研究与史学、史学的体与用、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全书融贯中西,立足中国而放眼世界,扎根传统而超越传统,视野宏阔,思考深入,对于历史研
宋辽金元玉器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领军人才学术成就概览·医学卷(2015—2017年)
葛能全,1963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院部工作,先后就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学部联合办公室,曾任院党组秘书、钱三强秘书等;1992年起参与中国工程院筹建,并任该院首任秘书长、党组成员,至2000年退休。几十年见证和经历了许多重要科学事件。本书述及作者对一系列科学事件的回顾,资料丰实,叙事清晰,文字严谨,揭示了众多鲜
本文将地球化学上的研究成果与黑曜岩制品原料来源相联系,通过考察地质上已经发表的各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克拉克值,找到在中国有效的黑曜岩判源元素组合,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火山碎屑岩元素对比值的比较,得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晚期黑曜岩制品具有本土特征的结论,而大洞遗址及周边地区应为主要的原料产地之一。鉴于目前考古和地面调查工作的局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口分布规律是人地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基线(胡焕庸线)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本书以资源环境基础理论为基础,分析在区域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与地形条件制约作用下,物质能量转换的空间差异,以此揭示我国人口长期分布基线(胡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