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体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东方源点、齐鲁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齐鲁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包括孔孟儒学、齐鲁兵学、稷下争鸣、科技、文学、艺术、海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本书图文并茂、体例丰富、语言通俗、内容翔实、可读性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供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也适合作为广
本书共收录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49篇,约100万字,研究范围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从研究内容看,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玉文化起源、工艺技术研究、玉器时代的理论探索、20世纪玉器考古发现与成果等,还有和玉文化研究相关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商代、清代玉器研究等。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五辑。本辑内容包括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学术史回顾、经典书评四个栏目,收录论文18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
本书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相关研究的集成,在召开的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诞辰120周建纪念会的学术论文基础上编辑修改而成,全书以学习叶企孙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为主题,内容包括与叶企孙直接交往的学生对叶先生为人为学的亲历回忆,以及学者对叶企孙教育、科技思想的深度诠释,为当下推进一流大
本书为天津博物馆藏的72件西洋玻璃器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物和相关研究集中展示了17-19世纪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和波西米亚地区以及美国的玻璃艺术,不仅展示了手工艺制作和工业化生产,还对不同历史时期造型、装饰图案和技术进行了展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术界关于巴人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从历史地理和生态人类学角度研究巴人的成果的较少,在研究手段上或用考古学手段、或采用文献分析的手段研究巴人,但多学科手段相结合研究巴人的也很少,因此本书尝试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入手,采用多学科手段研究巴人,这是本书与其他同类巴人研究著作相比较为显著的特点。本书的主体内容分四部分
本书通过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生活礼仪、食在有福、技艺传承、人生礼仪五个章节分别诠释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生活智慧,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人物钟馗为原型创造了诙谐幽默的形象“钟小馗”,以一种轻松好玩的方式讲述中国民俗之趣。书中插图均由手绘水墨画完成,以创新的手法编排整理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作者宣扬传统文化价值并愿加以传承的诚挚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大规模流动。人口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北京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人口流入地,在提供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加之“全面二孩”政策、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为北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位需求情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本
本书以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遗址的发掘和区域性考古调查的资料,综合运用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遗迹和遗物特征的分析,从各类遗迹的年代关系、遗迹单元的形成与演变、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分化、社会权力的特征及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以牛河梁遗址遗存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辑的关于考古学和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5集收录18篇研究论文和2篇调查、发掘报告,内容涉及聚落考古、动植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玛瑙山营盘是在清代咸同起义背景下,由政府倡导、当地乡绅钱青云(1808~1864)于咸丰七年(1857)主持营建的一处自卫性山地营垒,是数量庞大的清代山城的代表性遗存,也是窥视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一面镜子。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八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
经济学可以解释历史么?当然可以。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现象的科学。历史是过去的人们的行为和现象,自然在其研究的范畴之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位置不同,角度各异,所见之景色有别。史学治史,洋洋大观,是一道风景,引入经济学的视角,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观,而人所罕至焉,所见新奇、有
在中国社科院为推进学科建设出台的一系列资助政策中,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学科一直是重点学科,2017年又被列为受社科院创新工程资助的优势学科。借助这些优势,该学科成员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学科拟推出一系列相关论文集,2018年出版其中的两册,《欧美研究(第1辑)》为
本书为德国汉学家阿梅龙教授的论文集,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关于黄河的研究,应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尝试强调由1855年黄河改道所带来的环境变迁。第二部分为科学史和科学史学史,将术语与概念问题置于有关科学各学科兴起的整体问题下来加以考虑。第三部分为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探讨西方知识在晚清中国的普及及应用。第四部分为德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的山心、澫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他们拥有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本书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波澜起伏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京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对读者了解京族文化
集刊内容:一部大运河史,即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本集刊主要刊发以运河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包括运河开凿与疏通、运河区域经济发展、运河城镇与商业、运河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漕运制度、运河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文章。集刊定位:本集刊拟发表国内外运河学研究有影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中*国家印尼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我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一部分。而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推进,使得有必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印尼。本书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技与体育等领域对2017-2018年印尼国情做全方面的透视。在政治方面,本书将重点分析印尼政党政治、人权发展等,以反映*近的印尼政治生态。在外交方面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将继续秉持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