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反映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力图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域面对并回答国内学者所面临的文学与文化问题。本书集中刊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反映国际国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研究信息。
《新中国新闻报道史暨代表作研究》致力于分析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重大的新闻报道代表作,在对新闻作品本身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同时,在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背景下,分析重大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把握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场域中新闻生产的规律。本书按历史逻辑分为四编,分别是:**编:理想照射下的新闻;第二编:"启蒙"话语中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到1949到“文革”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如果忘掉这些
本书以文化比较的眼光,运用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分析解读了作家张爱玲富有哥特特色的小说文本。张爱玲小说的哥特元素与其说是受西方影响,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的志怪、传奇文类的重塑和再造。书中在阐述西方哥特理论,梳理中国传统志怪、传奇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张爱玲与同时期的美国哥特作家在小说的情节设计和对恐惧、丑
《简明中国当代文学》是一部适合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教科书。两位作者中崔明芬教授长期在澳门教书,石兴泽教授多次赴澳讲学,了解当地情况,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这本简明、平实、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教材,为海外华语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为当地的学生提供了一本明确清晰的文学图史。
宋词中婉约曲折的心灵表现、缠绵悱恻的爱情宣言、豪放旷逸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宋词史话》以关键词人为主,分析各派词人的风格特点,重点介绍了宋词之前词体风格之定型及宋初至宋末词坛的发展历程,既注意以时间顺序发展的纵向词史,也注意以关键词人为经纬,讨论关键词人的词风与词史地位及在其影响下的词人、词史的起落。本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本书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宏观把握和梳理,力图揭示出当代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属性,展现新世纪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富于激情的叙述,使文学研究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有血有肉的情感联系,读者亦能借此领略到作者所具有的批评激情、搏击时代的痛感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
本书通过主人公雷宇的亲身经历,描述近半个世纪的城市梦,反映京津冀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等城市化状况,预言描绘今后五十年乃至百年的人类城市化前景,具象展望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和走向。知道五十年后的人类在哪儿吗?这本书告诉你。可以百年、至少五十年后验证。
传统民间文学的研究的范式基本是以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的,《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将传说当做在地方生活世界中持续发生作用的一套话语体系,通过对于山西洪洞县一个非常悠久的信仰活动“接姑姑迎娘娘”中关于娘娘的身世传说持续8年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和分析地方民间传说与人群的各种实际关
“文化诗学”是新时期文艺学的延伸与超越。它受到过“文化研究”的启发,也与美国学者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后又称“文化诗学”)有着某种关联。但它又是从中国的文学理论实际出发,具有中国内容和形式的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着重分析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前提、学术背景、现实依据、基本构想、精神价值、实践路径以及它与
《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为张少康八十诞辰祝寿论文集。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的学术年谱,作为附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注》约二十篇,十余万字;二、张少康先生弟子的论文,约二十篇,近二十万字;三、张老师
巴勒斯一向以观察鸟类、花卉和自然景观的细致入微和文笔优美著称,他的文章又渗透着深深的哲学和神学反思,他继承了惠特曼、爱默生、梭罗的自然主义文化传统。他尤其以描摹自己所居住的加斯克尔山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体现了博物学的本地性特征。《飞禽记》所记录的就是巴勒斯与各种鸟类邂逅的故事,他在细腻的观察中,表现出的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
《明代词史》以近年来明词以及明代词学文献整理为基础,采用统计定量的方法,结合文本细读,对明词的相关问题进行定性,从宏观的角度勾勒明词的发展格局。在研究理念上,不拘于词的传统意识,采取“词在明代”以及“明代的词”这种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思路,既照应前后朝代的历史传承,也显现了词在明代的独特图像。在编撰体例上,采用中观的词坛
《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汇编(上、下)》全书92万余字,在普查上百种晚清中文报刊的基础上,共从69种晚清中文报刊上搜集小说戏曲禁毁史料2300余则(篇),时间跨度自1869年至1911年。全书分为前言、凡例、正文、索引四部分。前言部分综述了晚清报载小说戏曲禁毁史料的主要特点和研究价值。凡例部分则说明了所收史料的收录标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二卷)外国文学流派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界对外国流派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考察和总结。该分析考察在简要回顾建国前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别对建国后前17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对此间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概括性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了一定前瞻性的思
俄国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包括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两个方面,在19世纪后期的俄国文坛曾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文学成就在20世纪又对俄国诗歌尤其是现代派诗歌、"静派"诗歌和形式主义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在我国、西方还是俄罗斯,这一课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
本书以环环相扣的叙述,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残酷又艰苦的环境中,一代代核电人的信仰、追求与铁血柔情。本书的两条故事线,即共和国早期核电事业的艰辛建成路与一批青年人的悲欢离合成长故事,交织重叠,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惊心动魄又震撼人心。
《无尽绿》是一本以植物为主角的江南风物散文集,涉及回忆、考证、风俗与工艺。在植物的自然属性与所给人美的愉悦之外,突出的是植物与人的日常相关的“物用”,以及这种“物用”和人发生联系以后,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因为有亲身经历和亲手经验做底子,所以写起来不虚,文字朴素而真切动人。春日连绵照眼的紫云英与新绿茶树,于合适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