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备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1-2册。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4篇。
《文化遗产研究第3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编的学术论文集,包括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文物分析测试研究、工业遗产·公众考古·其他等方面内容。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唯yi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很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
本书取历史人物的名、字、别号、称号,乃至少数笔名、绰号、谥号,采用自创“数字化音序检索法”编序后集结成册,系编撰者多年积累。本书在对所收录历史人物的人名字号进行释义的基础上,对其生平进行简单介绍,对其名号进行溯源,供读者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经历或成就、思想情操或政治态度等。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的自述,讲述了他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个人经历,重点回顾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学术经历及其成果,他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对于改革开放时期理论的创新,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在学界和实践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看来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改革与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南部。北部与朝鲜交界,三面环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超yue,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以电子、汽车、造船、金融等为支柱的工业化强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均居亚洲前列。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迅速发展,互为重要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占尽地利。她曾是欧亚文化交流的前哨。波兰从蛮荒中走来,从皈依天主、封建割据,到实现王国统一、贵族共和,一时称雄东欧;后遭列强数次瓜分,经百年救亡,终得浴火重生;如今革新转轨,续写辉煌。本书将带您领略波兰之美,经历一次文化的朝圣,踏上一段震撼心灵的旅程。
爱尔兰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的一个岛国,尽管面积不大,且地处偏远,但却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爱尔兰也是一个颇具创新精神的国度,它从农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成功转型的经历值得借鉴和学习。本书全面介绍了爱尔兰的国情概览、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情
日本在整个20世纪,先后有900多名学者致力于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发表了8000多篇(部)学术成果。学界一致认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宋史研究,始于20世纪。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的宋史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地位。至今我国学界有许多思想命题和研究范式仍然受其影响,如内藤
出土文献向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楚简、秦简、汉简是其中体量**的部分。本书以楚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地理资料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楚国的封建制、县制及秦汉郡县等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观点;书中大致勾勒出了楚秦汉封建、郡县的不同状态,可供学界参考。
丝绸之路在甘肃段全长1600多千米,由于丝绸之路的联通,甘肃成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因为丝绸之路甘肃文化也具备了卓越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世界性。本书以“丝绸之路三千里”为题,在时空的维度里阐释了甘肃在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汉代至唐代的墓室壁画,并将各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各时期研究中与上下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使之形成整体流变体系。通过对形式风格、造型规则、线型程式等本体元素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时期考古作品的时代风格以及在其发展序列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的官员、学者撰述关乎日本的国情、史地的著作显著增加,到日本实地考察并且做出详细记述的现象也日益频繁。在某种意义上,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加强日本史地著述和深入认识日本的一个转折点。本书由上编和下编两部分组成。上编主要是围绕明清时期出现的日本研究史籍,侧重于史学史和文献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史学方面的分析。下编主要是围绕明
本书搜集整理了自1938年至今出土于晋西高原、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金器共220余件(组),详细客观刊布了这些资料,并从铸造工艺、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等方面对部分青铜器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另外,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类对比研究,重新分析了青铜器年代和文化因素,讨论了文化谱系与相关族属问题,该书对商周考古和商周
庆州白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是辽重熙十六年至重熙十八年(1047-1049年)间,辽兴宗耶律宗真为自己的生母章宣皇太后"特建"的。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白塔天宫出土的一批珍贵的佛教法舍利,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天宫出土的文物和辽代佛教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将图片展示与研究文章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重庆市万州区下中村遗址的发掘报告。全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介绍了该遗址新石器、商周、汉至六朝、唐宋、元明清时期遗存7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本书为研究三峡地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汉至六朝墓葬考古、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市镇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建立三峡地区新石器至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一定意义。
2012年8月~2013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海淀中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明代墓葬32座,清代墓葬86座和清代窑址7座,以及年代不详墓葬22座,其中包括迁葬墓1座,火葬墓1座。明代、清代墓葬及清代窑址都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存较差,出土随葬品也比较简陋。墓葬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料器、骨器、玻璃器、金器
辉县路固汉墓群,是配合南水北调发掘的一处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晚期的汉代墓地。共清理两汉时期墓葬140余座,出土铜镜100多面,其他铁器、银器、陶器、玉器等3000余件。这批资料,均有明确的考古背景,如出土环境、出土地点、共存遗物等,是不可多得的一批汉代墓葬资料。对这批汉墓资料的整理研究,可对豫北地区汉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重
阳翟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钧台街道办事处八里营村,是一处先秦至金元时期的遗址。2006~2007年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46平方米,遗存以金元时期为主,并有少量西周至汉唐的遗迹、遗物。共清理墓葬、灰坑、窑、井、灶、路、沟等各类遗迹1000余处,出土陶、瓷、铜、铁、玻璃、骨、石器及钱币等遗物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