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古往今来,要想述说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的神圣城市,如今是一座充满生机、繁荣昌盛的现代城市谈何容易!《名都记:洛阳》作者李鹏飞从百帝为何建都并奠基与洛阳、洛阳为何能能成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文明史发展是怎么样的,那里曾经要有哪些历史名人和发生
《新世界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集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在新材料的解读、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和新视角的发掘上下功夫,每辑设置不同的研究主题,设有“专题研究”、“史料及论著选译”、“学术动态”、“读史札记”、“名家访谈”、“圆桌会议”等栏目,全面展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世界史
寻找先商文化(成汤建国之前的商族考古学文化或文化共同体),是考古学界*富挑战性的课题。豫东地区是学术界寻找先商文化的重要区域,有较丰富的文献基础,历史上曾有多批学者前往豫东考古,但均在寻找先商文化的道路上无功而返。张光直先生一直认为豫东仍然是*有希望找到“先商文化”的地区。凭借其学术执念,继“浊大计划”之后,他于20世
从世界遗产的高度、从生态学的角度,邀请北京与贵州省*有名的的专家,一起筛选贵州省内100个*影响力的生态地标,探讨生态价值、生态功能,对当地的生态影响与生态故事。本书是和贵州省林业局的官方合作,本书作为2017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会议用书。
安徽水下考古调查从2008年开始,分为陆上调查和水下调查二个阶段。2008年至2010年为陆上调查阶段,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档案查找、实地走访踏勘,共获取安徽境内水下文化遗存线索47处,基本摸清了安徽境内水下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和水下文物家底。2014年至2016年为水下调查阶段,对太平湖水域、响洪甸水库进行了水下考古仪器
本书是一部关于秦的物质文化史,分为十章,通过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分别叙述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都邑、郡县与商业、离宫别馆、军事、交通、陵墓、文化艺术等,既客观地反映秦物质文化的考古成果,也总结了学者们的代表性研究水平,对于研究秦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邀请在量化历史
本书以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调研为基础,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分析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人们族群意识所产生的影响,讨论在具体的族群关系情境中归属意识的决定因素、群体边界的变动和人们在群体关系层面的互动,揭示“保安族何以成为保安族”的社会机制,并探讨“族
本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精选了本所及本院同人写的文章汇编成论文集。孙中山研究历来是该院的优长学科,曾涌现李时岳、张磊、黄彦、刘望龄等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专家,出版过多本专著。这本论文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多面相的揭示与研究;对清末民初的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如袁世凯、陆征祥等也有专文论述。论
本书是青州党史工作者辛勤劳作、刻苦笔耕、用心编辑的一部重要史书,是青州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新成果,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主要包括青州历史概述、重要机构遗址、重要纪念设施、其他遗址和青州市旅游实用资讯几方面。
正如民宿体验师Kylin所推荐: 待走过了山川大海,你会逐渐明白,好的民宿从来不是旅途中仅用来住宿的地方,它就是旅行的目的地。本书收纳的精品民宿,会让你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远方的人文与情怀,感受民宿主人用心经营的一段故事。 本书精选了安徽、江浙、丽江、大理、鼓浪屿、阳朔、平遥等旅游胜地的近40家特色民宿,专注于民宿室
本书全面、系统地报道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3年-2014年对老司城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的全部资料,包括生活区、衙署区、祖师殿区、堂坊包出土的房屋建筑、城墙、排水沟渠、道路系统等,以及大量的建筑构件、陶瓷器、动物骨骼。这些材料不但是对2012年以前老司城考古发掘资料的补充,也是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需要具体
本书内容包括:北魏平城布局初探;北魏平城双阙考;北魏墓葬出土陶俑研究;北魏平城时期的装饰纹样;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北朝瓦当研究等。
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的历史演进与理念创新取向;大遗址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历史演进;大遗址文化产业的现代内涵及外延界定;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结构的确立等。
本书收录作者学术论文三十六篇,依据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文字考释、文句解读;竹简编联、古书校读、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个类型。研究材料上至甲从骨文、金文、战国简帛和古玺印,下至秦汉简帛,大体涵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领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论文严格遵守将地下出土新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本书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针对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部分病害严重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实施保护修复过程的详细记载及经验总结。书中所涉及的彩陶主要有马家窑时期、半山时期、马厂时期及辛店文化的器物,总计163件。书中详细介绍了文物考古发掘背景、科学分析检测、保护修复实施过程,并对该时期彩陶的加工工艺作了初步研究。书中附录录入了典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对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部分调查结果和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理论性思考;中篇对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和社区文化功能提升示范地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与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介绍;下篇则对课题示范地的重点性示范工程进行展示。本书可为我国区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重要参
本书内容包含:《刘邦斩蛇起义与西汉的建立》、《西汉梁国——诸侯国的翘楚》、《穿石为藏——永城西汉梁王陵》、《风云际会——河南帝都与帝乡》、《盛世繁华——庄园经济与文化》等。
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本书以纪年事件的方式,并配以精美出土文物图片和文物保护工地现场照片,记录了长江三峡工程湖北库区1984~2010年文物保护历程。三峡文物保护是一项配合基本建设的典范工程,它以丰硕的保护成果凝聚了三峡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