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了深度解读和研究。首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深度解读了原初语境中的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其次,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萨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齐泽克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对辩证法思想的理解。最后,对当代中国语境
《中国佛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一年两期,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
本书以工具理性批判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阅读等研究方法,梳理出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和思想逻辑的三个基本演进阶段。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如下:一是对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式批判(要求恢复哲学意义的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实质矛盾);二是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辑设置了两个专题栏目,分别是由张晶教授主持的“中国美学中的感兴理论”和由仪平策教授主持的“生活美学在中国”。前一个专题刊发了张晶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的一
本书基于文化视角,通过对逻辑及与其他文化现象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对逻辑功能的生成过程、生成机理和认知方式的剖析,提出逻辑学是人类精神长期筹划和劳作的产物,本质上是关于人类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循的形式与规律的特殊文化现象。逻辑学具有多种文化属性,也包含着人们对改善思维品质的不懈追求。逻辑学科的诞生是多种文化要素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比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们更渴望发挥自主性,主动影响未来。然而,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你是如何被环境影响的,你会很容易陷入误区,你的决策和行动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发挥自主性呢?本书基于具身认知、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原理、知觉受环境影响的规律、感知训练等实验研究,探讨了自我的持续发展和自主决策
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感性没有理性好,感性的人容易情绪化,所以要尽量避免感性。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感性的力量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它能够触动我们最柔软的情感,引导我们走向真实、直观的体验。感性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活中的美好,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真挚的联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感性是我们独特的天赋,它让我们具备创
当今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可是抑郁、焦虑、不快乐的人愈来愈多,因为人们过于”向外求",太关注比较、获取,而很少”向内求",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满足。本书根据真实个案改编,讲述了一个女孩遭遇的生活、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等不顺心和"打击”,长久的压抑让她的身体和心理经历了层层伤痛,她感受不到生命的力量。在一次正念疗愈中
《论语》完整记述了中华传统民治思想:私学为本、民本为翼、礼乐为义、自治为基。以私学开启民智,以礼乐塑造民性,以乡里自治成就平民成士,通过士人君子影响民间,使礼乐从贵族奢侈品转变为平民必需品,以文武之道重造民间社会,进而通过士人出仕为政改造政治,构建民本社会治理,共同促进民间社会生生不息,形成中华独特的东方民治,成为中华
话语方式乃思维之方式,概念范畴乃话语之根本。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的一种追问,就是对马克思哲学“说什么”“如何说”“怎么说”“说给谁”“为何说”的一种求解,就是从话语分析视角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探究。“返本”是为了更好的“开新”,“溯源”是为了更好的“向前”,“寻根”是为了更好的“
脑科学与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拖延天性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经写入人类的基因密码。在人类进化所处的环境中,人们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进食,有动力就要劳作。进入纷繁的现代社会,再用这种即时反应思维去处理长远的问题和机会,拖延就成了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毕竟,人类倾向于冲动而非理智,有趋乐避苦、渴望及时享乐的天性。无论是与
《心理咨询师的育儿经》作者具有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与三孩妈妈的双重身份,在书中将多年的育儿经验付诸笔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养育优秀的孩子。内容包括建立儿童的安全感、挫折教育、调和几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力等。全书案例+点评结合,既可以让读者从书中寻找自己在育儿路上的影子,又能向育儿专家学习养育之
当面对复杂问题或重要机会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无助、焦虑,甚至因此错失良机。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能力来看透事物的表象,洞察其本质,发现机会。这种能力就是无与伦比的洞察力!然而,这种稀缺能力难以通过传统学习轻易获得。本书以王可越老师十年来讲授的创造力课程为基础,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全方位的洞察力指南。本书从自我、他人和世界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际上也影响重大。本书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运用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论语》的俄译进行全面历时性梳理,同时对典型译本特点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俄罗斯人对孔子形象、《论语》基本哲学术语、《论语》学、《论语》的译介
人生在世,总要遇到各种磨难,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和不顺心的事,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淡定从容呢?那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各种艰难的境遇和形形色色的磨难,并且告诉人们只有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才能主宰人生,把控命运。
《东亚佛学评论》由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并资助,每年出版两卷。本辑收录12篇论文,研究主题涵盖东亚佛教研究的不同方面,涉及李通玄研究、专题论文及两篇书评。李通玄研究专题,考察了李通玄将“皇帝算法”与《华严经》中“菩萨算法”的比对阐释、探讨了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对永明延寿的影响,以及李通玄对《华严经》“初发心”的多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为清华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人文学院原院长万俊人的学术专著,分上、下两卷,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对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德国唯意志论伦理学,以斯宾塞、赫胥黎为代表的英国进化论伦理学,以居友、伯格森为代表的法国生命伦理学,以格林、布拉德雷为
本文集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文集分为经典再读、历史探微、民族文化、译介述评四个栏目,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关注了理论前沿、历史文化、民族分类与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社会认同以及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等,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本书讲述的是:到底是什么让人焦虑不安?安全感的缺失又从何而来?如何才能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踏实?翻开这本书,它会帮你解答有关安全感的诸多谜题,并告诉你摆脱焦虑不安的有效方法,同时让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相:关于内心的答案,要向内去找寻--你,才是安全感真正的标尺。
我们究竟有没有“自我”?如果“自我”并不存在,那么被称之为“自我”的又是什么?它与意识、心灵和大脑有着何种关联?在本书中,德国哲学家梅辛格教授利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理论,结合大量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意识革命”,即“自我的祛魅”。 他认为,我们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是由大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