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砷、锑两种典型类金属污染物为对象,从配位结构、赋存形态等化学基础出发,论述环境中砷、锑污染成因、多介质界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总结归纳砷锑的先进分析技术与现场检测手段,并从污染源阻断等角度,论述砷锑污染阻控与修复技术原理。本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砷锑赋存形态与配位化学、砷锑环境样品的分离分析方法、基于原子光
本书介绍分析了我国湖泊、河流、湿地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以生态学视角阐释水域生物要素与生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了水域生态恢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工程案例;进一步总结了水生态恢复方案的设计流程,并提供了来源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帮助读者学习与掌握设计方法。本书注重生态学理论、工程思维和技
本书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流域水系统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国家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科技需求,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理论技术与实践模式,系统介绍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诊断、模型模拟、优化调控等关键技术,在鄱阳湖、太湖流域开展应用实践,为我国美丽河湖保护和建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罗霄山脉地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全书共分9章,在对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进行综合记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全境及五条中型山脉的生态保护现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等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对11类特色代表性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专题研究;对
当前,全球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污染加剧三重生态威胁,生态系统退化正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自然资源,甚至危及一些区域人类的生存。联合国先后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十年、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和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系列行动,推动重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促进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基于全球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逐
本书为项目化教材,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内容包括环境中微生物的认知、微生物的培养、环境中微生物的检验和检测、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技术四个项目,每个项目设计了任务、实训、小结、习题、拓展(以二维码的形式)等内容。全书有14个任务、22个实训、32个拓展,内容编排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19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与绿色发展模式考察的总结性专著,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编著。全书共6章,包括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科考区域和路线,青藏高原典型工矿区地表系统健康诊断,青藏高原典型工矿业生产活动特征及污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合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的处理应用中,共10章。主要内容如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的生态、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微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
本教材以环境与生态污染修复为主线,从环境与生态问题开始,论述了近年来水、大气、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现状及其修复策略,并重点介绍了环境新污染物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同时,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和问题,提到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实践;从环境与生态的角度探讨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一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人类的应对
本书共设五个项目,分别是认识环境监测、水与废水监测、大气与废气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噪声监测。
渐进式生态修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学科和重点产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本书在介绍生态修复理论知识以及渐进式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回答如何度量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如何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怎样去构思、筹备、启动和管理生态修复项目,如何实施和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等问题。除此之
本书以废荧光灯、废阴极射线管、废液晶面板等典型复合固废循环利用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典型复合固废中若干复合氧化物、复合硫化物、复合溴化物等解构原理与再生技术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废荧光灯钇铕等复合氧化物解构与稀土金属再生、废阴极射线管锌钇等复合硫化物解构与稀土金属再生、废液晶面板铟锡等复合氧化物解构与稀散金属再生、废线路板
跨境流域水文变化归因及生态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案例
湖泊表面水温变化归因研究及其应用
本书以晋祠泉域岩溶水系统为对象,从系统思想出发,剖析了泉域地质结构与岩溶发育特征,边界与水文地质性质,系统要素构成及转化关系等,联合建立了晋祠泉域和相邻的兰村泉域岩溶水系统三维渗流数值模型,开展了水源资质、量评价,分析了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的趋势,揭示了环境问题成因,提出了岩溶水资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制定了晋祠泉水
本书介绍了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领域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地球系统概况、岩石圈系统特征、大气圈系统特征、水圈系统特征、土壤圈系统特征、生物圈系统特征等。
当代环境经济学的基础内容由环境品价值评估和环境政策机制设计两部分组成。前者旨在为市场交易稀缺或缺失条件下,合理评估各项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提供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规划者选择**的污染控制水平、生态修复水平、碳减排水平等主要环境管制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分析如何选取和“嫁接”多种经济政
本书以污染场地调查、监测、修复和环境监管为主线,重点介绍污染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污染物迁移途径及调查方法,地下勘探、样本采集及测绘,地下水监测井设计和安装,地下水监测井采样,监管和法律框架,地下水地球化学和含水层分析,修复技术和案例等,旨在阐述污染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重要作用,剖析典型污染场地修复
《环境分析与监测》是作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以及结合多年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教学和工作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共分十章,分别对水和废水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核和电磁辐射监测及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了详细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及团队在水力空化领域的多年科研和实践成果,以水力空化的发展历史、水力空化基本原理以及装置设备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水力空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化学基础、水力空化强度的影响因素、水力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强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消杀微生物的研究、水力空化技术去除环境污染物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