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建立在流动的田野基础上将祖先崇拜与祖先图像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著作。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统再造与宗族复兴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从绘制祖先图像的过程展开,通过人类学、艺术史和图像学对祖先图像和当代的宗族组织形式进行综合研究,尝试回应祖先崇拜与宗族观念在新时期的城市与乡村中的多元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世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是《荣禄与晚清政局》的修订本,作者做了很多修订,并添加了一些图片。书中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年仅32岁,当时他的帝国疆域从西方的亚得里亚海一直延伸到今天东方的印度。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妥协下,他的两个继承人——有智力障碍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同摄政。但亚历山大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受他们内心对权力欲望的驱使以及亚在历山大把王国“给最强的人”的传说的刺激下,开始争夺霸权。亚
燕赵印象:基于《韩国文集丛刊》的考察
中国文化论衡(总第11期)
新丝路学刊 总第14期
丹尼斯·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北岳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08年)。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00年)前,北岳庙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场所。1982年2月23日,北岳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是我国现存元代木结构中**的古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的古建筑
本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将中国置于世界系统以及全球化、全球变化过程之中,详细分析了中国自然地理系统、中国人文-经济系统、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及空间规律,注重理论与应用、传统与前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的一把“钥匙”。
本书是容城县文物事业历史上第一部专业书籍。共收录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等学术报告16篇,文化、文物研究16篇,附录3篇。旨在全方面反映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为历史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促进文物考古及容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适用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人员阅读参考。
本套丛书收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化名人皆是中国古代的诗词大家。通过这些文化名人的经典作品,让读者深刻感受他们作品的独特韵味,感受时代背景下文学巨匠们的非凡经历与成就。除了收录名家作品外,该系列图书还详细介绍了每一位文化名人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加深读者对每一位文化名人的全方位、立体的了解。本书
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
故宫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古代宫殿群,至今故宫已经建成600多年。本书作者历时多年,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故宫摄影作品,呈现了故宫的建筑之美和摄影的光影韵律美。他的作品记录了故宫从外至内的宏伟建筑和变化迷人的四季风光,用光影诠释了故宫这座伟大的建筑。本书在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的同时,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收录了故宫的宫廷掌
吐鲁番深居欧亚大陆内部,气候干燥,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文物。本书详细研究了青铜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洋海墓地(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内出土的植物遗存,探讨了先民的谷物种植、果树栽培、谷物加工、食品制作、木材利用,以及对美学、医药等相关植物的选择与开发。后,作者基于植物遗存并结合出土器物,对洋海先民的生业模
本书系庆祝北京大学考古百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七十年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43篇,内容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和历史时期考古,也涉及佛教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建筑考古、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史等领域,整体上反映了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和不同领域关注的前沿问题。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4辑,收录《武丁以前卜辞新探——以“原子组卜辞”为中心》、《〈金史〉源流、纂修及校勘问题的检讨与反思》、《
《郭沫若研究》为郭沫若纪念馆主办集刊,以郭沫若及其创作研究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郭沫若的文学研究、史学研究、生平思想、翻译研究、海外研究、史料辩证、文献辑录等方面。本书为总第17辑,内容涉及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创造社历史、郭沫若历史剧在现代文学课程中的教学、郭沫若的翻译创作、古文字研究的成就、通史编撰思想等方面,
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共分9章,第1章为城市化与地理国情监测概述,围绕背景、定义、发展历程等方面介绍城市化与地理国情监测,阐述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与框架;第2章从数据需求与获取、多源数据集成、时空数据库模型与建设三个方面介绍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第3章~第8章分别介绍城市空间扩张边界监测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监测与分析、城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工作学习中、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礼仪常识与礼仪规范,能够帮助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规范的礼仪行为提升自身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取得人际交往的成功。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图片与视频,以“两分钟懂礼仪”的方式,为读者详细介绍了68个实用的礼仪常识,阐述了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礼仪素养的策略和途径。 本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