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一书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乌海博物馆组织编写,《乌海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内容精炼,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图文并茂,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创新性、生动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一本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学术论集。《乌海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共收录文章20篇,分别从不同视角切入,从不同对象入手展开研究,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二辑》涉及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综述等5个栏目,刊登辽金史研究原创性学术论文36篇。其中,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6篇,包括辽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辽金墓制与城址研究等;历史研究10篇,多结合传世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辽金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文物研究8篇,对近年出土的辽金文物
《成都考古发现.2019》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21篇,包括成都市双流区北郊村、金沙遗址“金煜”地点、金沙遗址“百仁幼儿园”、青羊区文家街道乐平七组商周遗址、金牛区抚琴路战国墓等先秦时期遗存的发掘材料;成都市金牛区王家碾墓地、金沙遗址“置信金沙园”地点北朝墓、武侯区音乐坊晋唐
画家通过对《山海经》原文的丰富理解与挖掘,再现了上古神兽栩栩如生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山海经》描绘的神奇世界,领略上古神兽的奇骏与神秘。画家在创作时纵贯全书的理念就是在命题作文的前提下尽情发挥,因此,是在严格对照古籍中文字描述和绘画参考之后才下笔创作,而不是信马由缰全凭个人所长任意发挥,是对祖国文化瑰宝的仰视和致敬,也是
《丝路豹斑(再续)》共分六章,各章内容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将其串联在一起,形成基本架构。《丝路豹斑(再续)》所述包括:文明交流视野下的楼兰及其周边、北魏及其以后的石刻绘画艺术中的银杏树及花树、筌蹄形象及实物的传播与演变、唐代长安地区墓葬乐舞图像中的氍毹及莲花上的舞蹈、唐代长安名刹西明寺、史海拾贝等。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4卷,主题为“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分为“知识的分类与利用”“信仰与生命史”“山林世界”“认知南方”以及“北境族群与政治关系”五部分,所收文章均是青年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考证内容还
本书主要收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专家学者撰写的关于满铁对华进行文化及教育侵略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了关于满铁自身调查活动研究、满铁自身历史研究、满铁相关历史问题研究、满铁资料整理现状,以及满铁文化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以翔实丰富的资料阐述满铁四十年对中国的全面调查、满铁与关东军及世界各国的关系、满铁自身发展历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任务是借同道之力,深入挖掘丝路历史、地理、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考古、艺术等问题的新材料,尤其关注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美术考古、艺术考古等图像的相关研究,倡导“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试图透过历史文物,探索丝路上“人
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立,隶属于中央研究院,在所长傅斯年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依托“史语所档案”“傅斯年档案”等未刊、已刊资料,以史语所学术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探讨学术创新与体制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梳理史语所创立、发展之
为了纪念商玉生先生,记录下他走过的路、想过的问题、做过的努力,传承他的精神与信念,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决定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并编辑出版这本纪念集,具体编辑工作由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承担。纪念集分为“其言”“其行”和“其生平与自述”三个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南开史学》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创办,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前沿性论文为主,兼以书评和读史札记。本刊强调以“南开史学”为主要特色,突出“实学”的研究风格,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研究领域及题目的变革,具有鲜明的南开特点。本书为总第32期,设名家特稿、中国
本书以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为研究对象,将其讲述的文本及其他零星资料(包括学者的访谈及回忆录)整合在一起,构建起“千则故事家”的学艺史。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对傅英仁讲述的神话、故事、满族说部等文本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建档研究,论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傅英仁作为讲述者,其文本被发现、记录、整理的过程,以及他作为书写者对满族民间文
本书是专注于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介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专刊。本刊主要刊载关于太平天国及晚清时期(1840~1911)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宗旨在于保持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辑共收录文章15篇,分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
《社会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12辑,分为“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书评”“学术随笔”四个部分,内容涉及清代的禁赌问题、关中学派组织与礼化地域社会的经验问题、清代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炭贸易问题、上海全面抗战时期的体育慈善赛问题、《盛京时报》对20世纪20—30年代陕西灾荒的报道问题
倭五王指《宋书·倭国传》中记载的赞、珍、济、兴、武五位倭国王。在邪马台国与中国断交150年后,五王在五世纪初重新向中国派遣了使者。当时东亚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倭国也卷入其中。河内春人从中国史料出发,解读了倭国向中国遣使朝贡的意图和时代背景,展现了当时倭国国内不稳定的王权与文化氛围,分析了倭五王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
《考古学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本书是第25辑,分为三个板块,调查与发掘板块内容涉及内蒙古赤峰市高家台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成都市双流区双合村汉代家族墓地、辽宁新宾县太子城山城城址遗迹;研究与探索板块主要针对中原地区出土史前平
《北大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22辑,为“海洋史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号”,收录文章14篇,各篇文章围绕海洋史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历史进行研究,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东非等国家和地区。作者既有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也有已经初步经受学界检验的优秀青年学者。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是清朝在北京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集大成之作,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开始重建,成为晚清中国政治、外交和宫廷生活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颐和园作为皇家宫苑对公众开放。2020年是颐和园建园270周年,历经战乱、政权交替、从皇家私园变为国家公园、变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