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斯鲍姆看来,在德性和“好生活”之间存在一条裂缝,运气可以通过这条裂缝作用于“好生活”。努斯鲍姆通过古希腊悲剧,富有新意地揭示了脆弱性与“好生活”的关系,把人的有限性的伦理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阐发。同时,“人是政治动物”,个人的幸福要在城邦中得到实现,努斯鲍姆“好生活”思想也必然要探讨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好生活”问题。其
《东亚佛学评论(第五辑)》收录九篇论文,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策划举办的东亚佛学系列会议,、研究主题聚焦东亚佛教华严宗中义湘和澄观的佛学思想。义湘研究诸篇论文的主题涉及义湘的无我报心思想与戒律观,义湘及其后学的一乘思想,华严宗僧人对义湘《华严一乘法界图》题名的解释,以及东亚佛教史上义湘叙事的演变及意义。华严
国际特级记忆大师和强大脑的甘考源和苏泽河,他们经常被人认为是天才,也频繁被问到天才是怎样记忆一切的。在本书中,他们不仅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竞技记忆之路,还详细回答了读者非常关心的几个问题: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每个人的记忆力经过科学的训练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记忆方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竞技记忆的更详细情况。
博弈论就是在幽明之间观察人类的行为,时刻提醒你在作决策的时候,也要把别人的决策考虑进来。本书摒弃烦琐的数学模型和常见的囚徒困境,以应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着重介绍博弈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丰富的案例不仅可以启发你的思维,还能指导你的行为。如果你想要一本关于博弈论的入门读物,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有幽默感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妨将幽默当成心理的“按摩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本书通过幽默在演讲、说服、批评、反击等不同情境,以及在家庭、恋爱、社交、朋友相处等不同场合的综合运用,以生活化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幽默的重要性,指导人们如何修炼成为社交高
本书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为基本视角,探讨熊十力的儒佛会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紧扣“会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识论》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义的地位。本书不仅以宽广的视野透入《新唯识论》创作的理论背景,且相当细密而有层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体论层面、心性论层面及体用不二方法论层面、修身论层面进行其
本教材是《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的配套教材,是TRIZ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集。所选的16个案例来源于实际的技术改造和革新项目,案例内容涉及机械、电气、能源、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每个案例按照“问题引入”“问题分析”“知识链接”“问题解决”来描述。本教材适合作为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厂热能动力装
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这两位中日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为中心,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是
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世界复杂程度的增加,人们不仅关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宏大叙事,还将目光逐渐转向个体活生生的生存境遇和日常生活经验,试图解决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焦虑问题。死亡焦虑、关系焦虑、意义焦虑、幸福焦虑和自由焦虑属于存在心理学范畴,是人之根本性焦虑。角色焦虑与婚姻焦虑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但与个体存在密
心理内容是我们揭开自身心灵之谜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探索心灵世界的新维度。在心灵哲学视域下,心理内容是主体的心灵指向对象的方式,也是对象如何被把握、被表征、被呈现的方式,它体现心灵指涉对象的特有能力。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作为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基础研究核心之一,是传统意向性研究的继续与深化。《心理内容:探索心灵世界的新维度》在
《知识表征的哲学研究:从个体认知到社会呈现》的核心内容是论述“知识表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这一认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弄清知识表征的思想渊源及发展脉络;第二章,从认知视角剖析知识表征的概念、分类及方式等问题;第三章,对个体知识表征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进行探讨,得知个体知识表征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并受到
人类在抵抗自然灾害和危机事件中,逐渐意识到危机过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巨大伤害。从灾后救援中不难发现,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灾后救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书作者首次提出设立心理安全员的举措。根据群体类型,本书把心理安全员分为普通心理安全员与专业心理安全员两大类,并分为上下两个篇章进行介绍。
对朱熹来说,先圣是儒家神圣价值在世的典范,并为后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断地回溯和体认。朱熹对先圣的特定信仰,以及对祭祀、鬼神和祈祷等观念的特别认知,在祭祀礼仪的特定氛围下交织建构起一个独特的意义空间,使之成为“遭遇先圣”的神圣时空,在其中,朱熹获得的价值体验,是通过精神反省和超越的真实过程而实现的自我转变,
本书比较整全地呈现出船山体用思想结构及其相较于道学传统的差异性。船山体用之基本义是气作为宇宙全体的变合流行,其无方所无定体,无法被抽象为不变本体,人只能在聚散变化之用中见体。此义在性论层面即性日生日成,性体不是初生之际受命于天的某种不变本体,而是来自天之生生之德。继善成性,以后天之习使其不断充实生成,接近精纯整全之天德
应激和应对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最广泛的主题,也是心理学实践与应用领域越来越重视的方面。在生活中,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个体的应对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本书首先对应对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做了详细总结,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从两方面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实现此领域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一是对应对现有研
本书以“公私之辨”在当代社会生活展开的基本视域为切入点,对其在中西伦理思想史上的根源进行了考察与梳理,辨析了公私和谐的传统路径,分析了其优势与不足,探析了其可资利用的伦理文化资源,试图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社会公私和谐的路径。主要内容包括中西传统伦理思想史中的公私观、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分化与公私矛盾的凸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
本书以古代民间信仰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对以唐宋时期为截面的古代民间信仰进行复原,爬梳资料,考证剖析,期望能够澄清当时流行的若干重要观念。对传统的神观念、鬼观念以及佛教的民间信仰化进行了重点考察,期望能够深化我们对古代民间信仰的全面认识。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以伏波信仰为切入点,关注民间信仰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伏波信仰的研究需要置于桂西南地区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进行论述,分析其在桂西南地区的发展历程,探析其存续的因素和实现地方化的路径,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族群借以建构自我族群身份的重要工具,期望对当前社会
意义认知是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基础,译者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典籍的含义,才能产生合乎要求的译本。本书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高语境性为依据,以哲学语境理论为指导,融合语言学和文化学语境理论,结合中国哲学思想的表现特征,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相关语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文本意义认知和术语意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