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主要就中国与外国散文诗的内容、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发生学、文体演化、审美内涵比较、理论研究、作家论几个部分。涉及到泰戈尔、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对国内的鲁迅、王国维、刘半农等人的散文诗的内涵及有关散文诗的理论与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其国散文诗文体的演化是论述的重点。
虽然桑塔格在文化批评界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主要来自于她的散文和批评著作,但她本人却更看重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本论题正是以桑塔格前后四十年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为着眼点,着重考察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创作,同时结合她本人在不同时期对文学问题、美学问题及众多艺术家的评论,试图发现她对小说基本要素在理论方面的论说和在创作实践之间的统一。基
在名家辈出、群星闪烁的唐代,卢仝以仅存百余首的篇目在中国诗史上开山立派,以“卢仝体”著称于世。其原因何在?本书通过对卢仝生平、诗歌内容、“卢仝体”等几方面探讨后认为或可从如下几方面窥其端倪:一是个性独特。突出表现在“卢仝体”的创制上。二是风格多样。他可以写出在中国诗史上堪称最“怪”之《月蚀诗》,也可以写出极平易之《寄男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62-1681》时间范围以清康熙元年(1662)为上限,康熙二十年(1681)为下限,历时20年,收录《燕行录》作品25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岛自1392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跨学科批判理论研究”四个栏目,共九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上卷)》在每篇小说之前介绍了该篇小说的作者情况及创作背景,再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每篇小说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于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原文之后,编者还就每篇文章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读者就本篇文章阅读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每一部分均为英汉对照,本书可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短篇小说课教材、英
本书写的是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和市井细民等故事。作者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刻画了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全书对文本进行注释,并对晦涩的字词进行注音,便于读者轻松阅读。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也包括庸俗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者叫做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也包括形式论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本书立足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特点,阐述文化批评应该具有的方法、形态和标准的问题。 《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讨论并提出文化
贝多芬、达·芬奇、怀素、王献之……他们是怎样成功的?他们在奋斗中发生了什么影响其一生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怎样成就了他们的艺术之路?……如果,你想了解这些艺术家的成功秘诀,想从这些名人故事中获得成功的方法,那么就翻开这本书吧!
《文学的融通与熔铸》在文史哲、中西学和教科文会通融合的大视野下,聚焦世界范围内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趋势,阐发文学文化的历史性、物质性、事件性、述行性和活态性,揭示这些属性特征的诗学内涵及其间的深层关联,探求文学文化融通“三来”(“本来”“外来”“未来”)和熔铸生发的内在规律与可能途径,为新世纪文艺理论批评的创
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常会见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也会遇到很多人,由此而引发出一些故事。常言道:一枝一叶总关情。不管是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田野风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亲人、熟人甚至陌生人,在相遇的那一瞬间,总会触动心中的那根弦,如同是前世约定好了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姿百态的真实世界里,体会到的是酸甜苦辣人生情
本书以厉鹗为中心,系统地梳理了厉鹗的创作历程和诗学观念,并以时间发展为纵线、地域位移为横线,时空合一,对厉鹗的诗歌活动进行了立体化的考察,还原了厉鹗在康乾诗坛的重要地位。全书针对厉鹗入京入仕的过程、“不谐于俗”的性情、年谱中的舛误、诗学立场的唐宋之争、《宋诗纪事》的体例、创作历程的演变、与寒士诗群的关系、对浙派的影响等
本书以虹影的十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身体、历史和审美三个角度探讨创伤女性的“空间危机”。作为中国当代新移民作家,虹影以自身大空间、跨文化的历难体悟为中心,从女性创伤入手解读时代的巨大变革,叩问女性何以在每次争取空间解放的同时又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历史枷锁,并借此探索女性从空间危机中自我救赎的途径。她简洁而略带刚硬的笔触下
本书是吴觉丹吞博士在中国留学时记录的学习心得及所见所闻。1975~1979年,他在中缅两国合作项目的资助下留学中国,是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第一位缅甸人。学成归国后,他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撰写本书,揭示了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胞波情谊,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展现了公兰谷先生的学术成就,全书分为七个部分:“现当代文学评论”,主要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从内容结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进行了分析;“古代诗词研究”,主要就中国古代著名诗词作者的作品特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诗经学研究”,主要就从汉代至清代的诗经学研究进行描述,梳理了中国古代诗经研究脉络;“文学创作之小说”
本书辑录了作者1988年至2019年的诗歌200多首,分为四辑:“过客”“她是你的肋骨”“秃顶山之恋”和“我希望”,跨越30年。作者用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历程,叙说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承载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希望。这种记录与叙说,时间上呈现明显的跳跃,虽不具有编年史般的连续性,却都是现实的生活的,是写“真”
本书是研究英美诗歌结构艺术的学术著作。本书以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四种自由诗诗性的表现方式;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形式即内容的形式主义主张;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总结了诗歌内在的结构范式;从诗歌传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结构破格的特征与成因;从主题的角度出发,归纳了象征与意象的种类及特点。
本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多元女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理论探讨与维尔登小说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把小说主题思想探讨与其艺术形式创新研究结合起来,跨学科、多角度地研读小说文本,揭示其艺术创新与意义深度的辩证统一。主要内容在于对当代英国女作家费维尔登的创作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将选取维尔登各个时期的代表性
田纳西·威廉斯以美国南方为背景,用诗歌般的语言塑造了许多充满悲剧色彩的南方淑女形象。对威廉斯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逃避现实、超越时间的方式,他笔下的南方淑女同样选择了诗意的想象,试图挽留时间的脚步,构建理想的世界。笔者以威廉斯剧作中的南方淑女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怀旧、异化、表演性、生存美学等文化视角,揭示她们在现代社会
贝克特戏剧是西方戏剧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本书以贝克特的个体生存体验和时代生存体验为切入点,结合文本细读,分析贝克特戏剧创作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探讨贝克特戏剧独特的美学品质。通过综合考察贝克特戏剧文学在传统与现代审美视域中所具有的先锋性与经典性,还原贝克特及其戏剧创作在世界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真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