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文集,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相关专业的新近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文献、历史、考古、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第二十二期分为六个部分,“汉学论坛”收录汪春泓《从“之藩(国)”纷争看西晋诸侯势力之博弈及消亡》,“文献天地”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最爲著名的典籍。以往對水經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版本校勘和酈學史梳理兩個方面,而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基本没有解决,所繪製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本書在重寫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
本书是邱爱慈院士八十华诞文集。全书包括学术和科学精神两部分内容,学术部分为第一至六篇,收录了邱爱慈院士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强流脉冲加速器与辐射环境模拟、快Z箍缩技术、闪光X射线照相技术与装置、强电磁脉冲安全与弹性电力系统、可控冲击波技术与应用、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新技术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科学精神部分(第七篇)体现
梨树县偏脸城清代至民国时期墓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城北6千米的白山乡岫岩村西偏脸城古城西侧。2017年,该墓地的部分墓葬被雨水冲刷暴露于地表,同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对该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墓葬39座,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通过对墓地内墓葬的排列规律、墓内出土遗物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北段文物保护项目——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西高北朝墓群Ⅰ区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正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赞皇西高北朝墓群Ⅰ区的4座北朝墓葬,附录收录了5篇西高北朝墓群的研究文章,汇编了目前所见的北朝赵郡李氏墓志。赞皇西高北朝墓群规模较大、排列有序、纪年清晰、遗物丰富,对研究北朝大族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
龙门石窟是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000余个,
本书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安文理学院在西安市马腾空村联合发掘的汉、唐遗迹清代墓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墓葬群位于西安东郊,发掘总面积417.49平方米。发现墓葬20处,其中唐墓17座,汉墓1座。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此次考古发掘的遗迹与遗物,为研究西安地区汉唐墓葬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中国出土彩陶全集》对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地点明确的典型彩陶器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所收彩陶器主要来自公立博物馆及文博管理部门的收藏,全集以新石器时代彩陶为主要内容,兼顾了彩陶所属时代、特色,注重突出标准器和艺术品。分省设卷(册),共10卷(册)。各卷(册)以年代为序,每卷(册)收录230余件彩陶,共计2300件以
本书是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系列,书中全面、客观、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龙门东山万佛沟石窟寺的各类遗迹,揭示了该区域窟龛及造像的营建多在武周至唐玄宗时期,个别至唐德宗贞元年间,此后的唐宋之间陆续有官宦文人的观游活动并刊刻文字记录,这一区域的窟龛造像,在规划选址、崖面分布、形制功能、布局组合及造像题材等方面具有其鲜明特征和独特之处
本书共计四编,分别为“西夏历史研究”“西夏艺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西夏文献研究”,以探讨西夏学为主要内容,兼及对辽、宋、金、元等历史展开研究。本书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论述了2011—2020年西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基本规律,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深刻分析了西夏学领域内的重大问题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本书以这些值得中国人铭记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以中国的道路选择为旨归,串联起整部中国近代史。书中深刻剖析了这些历史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带来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史为鉴,从历史
本书是史学大家戴逸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书中简要概述了中华文化,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古老渊源和历史发展,以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文化表现为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探讨了18世纪以来中国开启中外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面向21世纪的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本书是戴逸先生关于治史方法和自身学术理路发展的论述。书中从作者的经历和经验出发,介绍了从事历史研究的入门方法以及从事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具体方法,系统梳理出了相关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文献、典籍,并举例说明了其使用方法。本书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部十分实用的治史引路书。书中还有戴先生与学界前辈交往的经历及其自身治学经历,生动展
春雷一声响,草芽从地里探出了头;夏天的傍晚,池塘边传来一阵阵蛙鸣,树上的蝉也开始扯着嗓子鸣叫;秋天的风吹过,叶子纷纷飘向大地,果子成熟了,真甜;冬雪纷纷,一条雪白的厚棉被盖住了沉睡的万物。一年啊,就这样又过去了呢。本书以四季为主线,分为4章: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和冬三月。每章包含6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各自对应的节气介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8·成都)会志》是对2018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记录与总结。该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会志延续以往的结构框架及设计风格,设置有简介、开幕式致辞、颁奖、专题学术报告
《泥火匠心:孙新民陶瓷文集》为古陶瓷方面的专著,其中涵盖了唐宋元明时期的各大窑址考察、综述等研究性文章,是1982年到2021年为止对于作者在古陶瓷考古研究方面学术成果的集大成,其中包括了三彩窑、汝窑、景德镇御窑等从唐到明清期间的各大窑口,《泥火匠心:孙新民陶瓷文集》分为器物研究和窑址研究,以及学术综述,不仅是学术方面
《黄文弼与丝绸之路》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照片以及档案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开创者,被誉为西北考古人的黄文弼先生的生平履历和主要成就。
人是语言动物。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words)蕴含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窗口,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本书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
本书系已故已故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之追思纪念文集。刘绪贻教授一生致力于美国史、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一,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立者之一,也是湖北省社会学会首任会长,其学术理论与成果在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国世界史学科及社会学学科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书中刘绪贻教授的子女、亲友、
清末以来,西方教育体制中的层次大学开始在中国城市中出现,大学与城市由此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组重要社会关系。本书试以中国自办大学的初始之地,同时也是新兴摩登都市之一的天津为中心,详细爬梳从19世纪末到整个民国时期的半个多世纪中,大学与天津城市社会在人才和科技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文教风俗乃至政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