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努力,并结合多学科手段,本报告成功复原了
《京津冀汉墓研究》以发现、发掘的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文献等资料,对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进行了较为系统翔实的考古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墓葬物质内容为主要参考,分析探讨了汉代京津冀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该地区汉墓中较为特殊的墓地、丧葬内容和陪葬品等进行了
《新丝路学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主办,主编为马丽蓉教授。本期为第13期,聚焦丝路学研究、丝路文明研究和一带一路研究三大主题,涉及丝绸之路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从皇家亚洲学会东方考古及文献研究看丝绸之路的受阻重建与复兴、19世纪中叶以前布哈拉汗国文化变迁的轨迹、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新时代中国
《南开史学》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创办,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前沿性论文为主,兼以书评和读史札记。本刊强调以南开史学为主要特色,突出实学的研究风格,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研究领域及题目的变革,具有鲜明的南开特点。本书为总第31期,设名家特稿、中共党史专栏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长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其
本集刊聚焦一带一路与丝路学两大研究主题,兼顾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本集刊致力于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实地调研与多语种为优势、重视国内外学者在丝路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交流,以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研究水平,进而提高中国丝路学研究的话语权。
過去二三十年,大量反映中國秦漢時期社會制度、文化的珍貴簡帛文獻的出土與及時公佈,極大充實了秦漢史、文獻研究的資料庫。這些新材料在早期解讀中由於缺乏足夠的文獻、文例參考,在文字釋讀、簡冊綴合、歷史內涵發掘等方面存在頗多可改進之處,影響學界對其文本內在信息的充分利用。《新出秦漢簡帛叢考》收集了作者十多年來在秦漢簡帛文本解讀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以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
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考古工作以来,经过四十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发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论文。《热水考古四十年》从大量成果中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调查、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详细地展现了热水墓群考古历程和迄今为止的主要收获、学术界对热水墓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热
《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和蒙古高原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综合性文章自选集。《穹谷寥星:魏坚北方考古文选.拾零卷》分为始末篇、拾遗篇、补阙篇、评介篇、访谈篇、追念篇和岁月篇七个篇目。分别是对多年来若干重大考古发掘项目的始末介绍,对发表的西夏长城考古成果和四十年来辽金元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与全国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古浅滩、古河道内发现了40余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考古研究随之兴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进入中国,截至目前,先后发现水下沉船遗存110余处,与沉船相关的水下文物点90余处,极大地拓展了沉船考古研究范围
这是一部以海明威和香奈儿作为故事主线的,20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情史。本书从1921年开始到1971年结束,以时尚文学的方式记录描绘了这半个世纪里法国时尚文艺圈与欧美上流社会的诸多人物风情,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香奈儿、让·巴杜等。书中涵盖了将近一百个法国、意大利的时尚品牌,包括高级时装、高级珠宝、高级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分设日下综论、史迹考索、民生探颐、燕史探微4个栏目,主要刊载北京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变迁、城市治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阐释,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方面的论文20篇。全辑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理论探讨与学术实践相结合,力求拓展和深化北京史相关的专题研究,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是德语文学中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中国边疆学》(第十四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新疆智库联合主办。本辑选入有关边疆史研究的论文17篇,包括中国边疆史研究述评(1949~2019)专稿、边疆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边疆与周边关系、东北边疆研究、北部与西北边疆研究、西南边疆研究等方面,希望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大陆大肆追捕犹太人,因荷兰当局的大力配合,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的犹太人家庭时刻笼罩在巨大的危险和恐惧之中。为了躲避追捕,犹太女孩小利恩被父母交付给地下抵抗组织中的寄宿家庭保护,历经多次躲避和逃亡,目睹无数同胞遇害,她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作者范埃斯的祖父母一家是保护小利恩久的家庭,然而,由于战后的一场
《近代史学刊》是教育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研究综述、书评、史实考订、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本书是第24辑,分为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金融、政治文化史研究、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述评、新书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还原苗族从中国离散到老挝,再从老挝离散到西方的历史过程,同时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挝内部的迁徙趋势。本书选取三个典型村寨,分别从经济互动、宗教变迁和婚姻嬗变三个角度讨论赫蒙族在居住国老挝的现实境遇,揭示了老挝赫蒙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家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