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与权臣》是一本讲述塞内加的思想与生平的著作,尤其聚焦于他在尼禄宫廷时期面对如影随形的死亡威胁时,是如何权衡哲人的道德良心与权臣的财富权力的。作为尼禄的老师和顾问,塞内加给后世留下的形象是断裂的、呈两极分化的,而本书试图把塞内加的思想论著与政治实践统一起来探讨,弥补两种塞内加形象之间的鸿沟,并探讨为核心的问题:塞内
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一条隐秘且容易被后人忽视的思想传承路线,即孔子郭店儒简荀子。本书的主要工作就是结合传统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分别从天人观、心性论和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详尽阐述郭店儒简与荀子的思想关联,并由此梳理出荀子的理论出发点。这对于全面理解郭店儒简的学术价值,以及更加准确地把握荀子思想的内容、来源和特点,
本书为2016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采访实录,以每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对于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思考为主轴,同青少年读者、科研工作者展开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谈,进行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精神探索,用获奖者的科学精神和专注的工作态度激励、启迪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喷涌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 本书受众为青
伊藤博文1841年生于周防国,1909年(68岁)在中国哈尔滨遇刺身亡。伊藤一生历经幕末维新、西南战争、明治十四年政变、条约修订、立宪政治的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朝鲜统治……他的一生正与近代日本的初创时期重合。作者伊藤之雄广泛涉猎书信、日记等原始史料,立足历史学研究的成果,描述
大家雅事丛书旨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的思考,使得珍贵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并为后辈学者树立起榜样,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我院40多年来在社会科学界的成果。本书为丛书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周弘自述集,主要讲述其成长经历、求学之路、研究领域以及对学术、对人生的一
本书主要探讨了日本历史上以皇权和天皇制为主的政治体制中东亚地区政治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反映在《源氏物语》等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日本化阐释、墓葬制度等。书中介绍了日本平成时代的政治改革原因、内容与成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加强与欧洲国家的防疫抗疫交流、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根据实际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了中日青年关于亚
本书是系统研究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河南实践的理论性著作,分为九章,全面分析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河南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河南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主要做法、进展成效、经验启示,以及进一步深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路径。本书认为河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黄河文化及与之相关
《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设有域外博览、语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论之维、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硕博论坛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
1927年,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次生死大考……革命的成败仰仗军事、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动态组合,从合作到破裂,各方势力如何抉择?中共如何绝地求生?党史专家金冲及九旬回望风雨如磐的大革命年代。
本书以长期以来被历史固化和漠视的五四时期的文化守成派或曰守旧派为端口,以旧观新,逆向理解五四思想、文化及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基于五四时期旧的深广性与复杂性,本书择取了林纾、严复、章士钊、辜鸿铭及桐城派、甲寅派、学衡派等典型个案,破解其成为守旧派和反对派的历史脉络,剖析其在抵抗中持守传统,在持守中调试自我的心路历程,以
五四运动发生后,当时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地的在华英美报纸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从英美报刊当时的报道看,他们基本上遵守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用旁观者的独特视角观察了此次运动。同时这些在华英美人士所办报纸与本国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很多报道也体现了本国政府对此次运动的态度,是英美等国在华舆论宣传媒介。作者对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本书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其次,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
本书以春秋世族为视角讨论了《左传》叙事的几个侧面。如果您是专业人士,可以读第五章,这部分梳理了文学研究的几组关键词;如果您想就这个问题再做深入研究,可以读章,那里有更多不足之处须要开掘;如果您才接触《左传》,可以读第二章,有关叙事结构的分析能提供一种阅读方法;如果您只是恰巧遇见,就读第四章,人和事说得相对系统。书
本书从范旭东各类文稿中摘录80条语录,结合他的生平事迹,逐一进行评述,每一条评述基本上都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历史背景描述、文本解读、启示。全书分为四章:范旭东说爱国、范旭东说带团队、范旭东说办企业、范旭东说修身。温故而知新,该书对读者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对丰富地方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和文化价值。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
作者以渊博的历史识见为基础,列举大量《三国志》、《三国志注》等文献中的证据,对三国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爬梳整理,深入辨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给读者很多启发,更为后世通俗讲史者树立了典范。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讲求综合研究、融会贯通,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
本书首次以涪陵为重点概念,对古今涪陵、大小涪陵、地名涪陵、泛涪陵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探讨了历史时期涪陵的同地异名异地同名与地名位移问题。对了解涪陵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行政区划、隶属关系、辖域调整、得名含义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州文史·第六辑·人文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考古与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查阅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石家河发现与研究》主要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掘报道与20世纪80年代以
天津博物馆论丛·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