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1920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是有史以来较大的人类灾难之一,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扰乱了全球政治、种族关系和家庭结构,并造成了永久性的变化,同时刺激了医学、宗教和艺术翎羽的创新。劳拉·斯宾尼在《苍白骑士》一书中,通过借鉴历史、病毒学、流行病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巧妙地叙述了那场永远改
本书以文化为中心,从考古学的视角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说明考古学视角的独特性;介绍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演变,尤其是文化现代性的诞生(解剖学上现代人的文化),探索人类文化的独特性;从农业起源与社会冲突出发探讨文明起源过程,侧重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关注文化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
《中华历史文脉故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以故事的形式梳理出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目前的次分裂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个时期。它同时还酝酿着新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影响后世的纵横家。《中华历史文脉故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影响这一时期
这是一部关于西汉200多年鲜活历史的写真集。作者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讲述了从高祖刘邦开基到王莽篡位的整个过程,通过明君强国、昏君弱国的具体事例,讲述了英明君王治理国家、造福百姓的重要作用。
刘方棫教授出生于1931年,自1951年在北京大学工作至退休,至今将近70年。刘方棫教授作为创始人之一创立了消费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撰写了大量论文与著作。培养了诸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本书结合时代背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总结梳理刘方棫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与专著的基础上,总体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辑)》是重庆高校市级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辑出版的2020年学术辑刊,设有科技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新发现、国际考古四个栏目,总计收录38篇研究论文和发掘报告(简报)。科技考古方面有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同位素考
本论文集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早期都邑文明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传承暨陶寺四十年发掘与研究国际论坛论文25篇,主要讨论陶寺文化、陶寺遗址的遗迹或遗物,涉及陶器、玉器、天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以及早期都邑与文明的相关认识。
本书为2018年10月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的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论文选编,也是“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系列的第五本论文汇集。书中刊载的27篇文章,内容涉及近年来国内外水下考古的**成果与发展趋势、管理体系与行业规范、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以及水下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研究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与传统造
《考古人生》是继2017年出版的《走进考古》之后杨育彬先生又一本回忆续录。本书除少量几篇涉及乡愁童年、生活经历、农村“社教”和参加救灾活动的内容之外,大部分篇幅都是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往事的回忆,包括大型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重大学术会议的记述,考古研究课题的诠释,学术专著、考古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等。
鄂尔多斯文博事业从鄂尔多斯古陆地中孕育,几十年间流经了萨拉乌苏的蜿蜒曲折,倒映出了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璀璨,谱写了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赞歌。在鄂尔多斯文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几代文博人拼搏奋斗、继往开来,用赤诚之心发掘和守护着鄂尔多斯古老文化遗产,用专精技能建立起文博事业一个又一个丰碑。《鄂尔多斯文博人——鄂尔多斯文博事业发
中国西南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并阐述20世纪以来中国西南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的著作,并根据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区域,按时代先后重点介绍和阐述了新石器时代至西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情况。
本书通过对三星堆遗址陶器序列的完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分析,推测复原了三星堆“城长”的过程。此外,还通过对三星堆城市结构的还原、成都平原遗址分布和某些独特遗迹现象的分析,推测在三星堆甚至成都平原迈入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本书是北京市文物局携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北海公园、新维畅想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多学科、多维度对著名的渎山大玉海展开科学检测、测绘、研究的专著。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数百年来,传奇曲折,疑问重重。本次研究运用现代科技仪器无损检测鉴定与文献检索论证相结合的
本书以问题为中心,采取学科交叉的视野,揭示英语世界中的《春秋左传》研究在西方现代史学、近代天文学、现代语言学、**社会科学理论(口头诗学理论、后现代史学)等影响下产生的积极成果及其意义。本书利用中英文原始文献,在西方学术背景下展开对中国经典《左传》的英译与域外左传学的研究,在阐释英译本的学术特点与域外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书对深圳18位公益领域的开拓者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一个个社会组织创业者、从业者的生命故事,展现深圳社会领域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反映公益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深圳40年来的变迁。
也门(Yemen)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东邻阿曼,北接沙特阿拉伯,西临红海,南濒亚丁湾、阿拉伯海,隔曼德海峡与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相望,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出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门自古以来为东西方交通要道,曾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香料之路的起始点。也门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中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中国和中国以外各地区的海上联系)的研究,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即中国以外,但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的研究。本书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文集,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广,论题有关海外贸易、地缘政治等。展现了一种全球史的视角,为“海上丝绸之路”
在作者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帝国与帝国、军队和军队之间的冲突,还是个人与个人的对抗:英王与德皇,好战者与和平主义者,矿工与贵族。霍赫希尔德在描摹战场将领和英雄人物的同时,聚焦那些长久以来遭到忽视的战争批评者,展现他们遭逢的道德冲突、蕴含的救赎力量。本书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这场“伟大战争”的同时,也驱使我们正视
政治史素来是清史研究的主干,近年来在社会史和美国“新清史”的冲击下又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故而对清代政治史研究成果的论述将是本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清华七十年人生回首:一名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回顾》作者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退休教师,他在清华大学生活了清华大学生活了70年(1949年-2019年),为纪念和感谢清华大学的培养以及对清华大学的情怀,作者编写了这本文集。书中主要叙述七十年以来作者在清华求学、执教、求索、退休生活、居家并参与承办叔蘋奖学金的回顾、总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