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介绍了1910年墨西哥革命发生之后,在墨西哥新政府的倡导之下,伴随墨西哥的政治革命而发生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部长何塞·巴斯孔塞洛斯提出的种族和文化融合的思想,人类学家曼努埃尔·加米奥提出的土著主义思想,以及在他们思想影响下和政府的支持下发生的土著主义运动、反教权主义、教育改革、壁画运动、墨西哥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资助项目”,是对陕西省宝鸡地区宋、元、明以来的道教碑刻进行拓片和内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宁观碑、元正大长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陇州龙门景福山玉宸宫记、明永乐寻张三丰圣旨碑、明天顺张三丰遗迹记碑,以及新出土的张三丰真人所作《无根树》词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诠释以其特有的政治属性承担起了引领社会变革的重大使命。东周两汉社会转型期《春秋》诠释的活跃,正是其背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政治诉求在思想学术领域的表现。先是,春秋战国贵族政治的崩溃在《春秋》诠释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后,汉承秦制,“巩固、完善君主政治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创建”,成为政治和思想家思考的历
本书是为纪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赵九章院士的纪念文集,包括赵九章院士的数十位弟子、同事、朋友以及家属撰写的纪念文章。这些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回忆和记录了赵九章院士为中国的科学发展特别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缅怀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019年,中国考古学会在武汉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本文集收录论文22篇,会议报道与综述2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这些论文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考古学的关系,考古发掘、地层学、类型学与考古报告编写等田野考古方法,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重点与方法,考古学文化
《西部考古》(第20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0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17篇,包括盐源县皈家堡遗址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历史时期发掘材料,越西县东栅子新石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成都市青羊区红碾社区7组小学项目、金沙遗址“金牛社区综合楼”地点、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堰遗址、成都市新都区南桥街遗址等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成
本书是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系列考古报告之一,主要对2006年保定容城北张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介绍。此次发掘的工作面积1000多平方米,总计清理各类遗迹单位30余处,其中包括先商时期、战国至汉时期、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及发展演变状况均提供了重要的实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现、打捞和发掘是我国水下文物发掘与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事件。为了解“南海Ⅰ号”古沉船遗址的环境变迁及其与沉船保存状况间的关系,在海洋无脊椎动物鉴定分类的基础上,本书应用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了堆积在沉船遗址沉积物中的无脊椎动物遗骸的组成、数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利用多项
本书是有关于中国东北地区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共计收录论文21篇。研究时限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夏至战国时期),地域包括黑龙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下辽河流域、辽东半岛地区、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研究内容主要为上述时空范围内诸多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特征、时空关系、亲缘关系、演进格局以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互
本书以高分子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以中国古代手工纸的产生、发展为线索,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纸的定义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紧接着梳理了手工纸的主要成分以及古代主要加工工艺,然后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手工纸的老化及降解。最后,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整理了与古代手工纸相关的、常用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科学分析方法及应用实例。
本书是一部史料编纂作品,分法令、系况、学程与课程、师生四篇,系统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发展概况,内容涉及不同时期地理学系发展的制度背景,不同时期全国高校地理学系概况,各校地理学系组织结构,各校地理学系不同时期学程与课程、师生情况,各校地理学系沿革等内容。由于地理学系是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在过去270年的历史中,多次被破坏又多次被修复。这座兴建于1750年的皇家御苑在1914年成为对外开放的公园,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洗礼,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本书尝试从古旧地图、清代建筑图纸、老照片和画片这四类图像资料中去寻找颐和园,也是寻找过去和现在的连接、历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北京城古旧地图和相关图画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图像解读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专门著作。全书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照古旧地图的类别,系统梳理每一类地图的发展谱系、绘图年代、绘图背景,并讲述地图背后涉及的历史故事,方正的城图、密集的河道、笔直的道路、优美的园林、威武的禁旅,共同构成了图
“大足学讲堂”提供了一个以大足石刻研究为核心,涵盖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互动性学术交流平台,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为青年学子们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自由的学术交流。《大足学讲堂》以课堂录音为蓝本整理成书稿,力求还原演讲者的现场演讲状态,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课堂讲授方式呈现出来,以飨青年学子。《BR》本辑
中国古籍中保留了很多涉及长白山地区自然灾害和赈济的资料,以清代为最,不仅存世文献数量可观,而且体系严整,记载翔实。近代以来,西人入华,带来工业模式下的新型赈济之法,国人亦积极回应,探寻兼顾中西的道路。编者检索古籍,兼及近代西人著述,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参考域外中文资料,努力将目所能及的各类信息进行汇编、点校,希望可以
岩彩,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绘画技法,此画种的绘画效果十分丰富、醒目,绘画的过程也十分有趣,所以画岩彩画的人在逐年增多。 全书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作者从他对岩彩画的认知,讲述了这个画种与中国传统重彩画和日本画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概要地介绍了岩彩画的常用工具及画材,作者对每种材料的特性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并且配有相关图
本书通过翔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记录了张伯声这位科学大师的精彩人生经历、奇闻逸事、高尚人格,以及在人生旅途的每个阶段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展现出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理念和自强不息、笃学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本书以张伯声的人生历程为线,以科学成就为珠,点面结合,全景式地再现了一位科学大师不平凡的
伏尔泰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的优雅使人心灵入迷。”美丽的容颜会随时光暗淡,但气质永存,并且它将会伴随岁月的磨砺焕发独有的光彩。气质的力量如此神奇,我们该如何修炼?本书以礼仪为切入点,围绕衣食行,从形象、仪态、商务、职场、社交、餐饮等多维度,由内而外,帮助女性培养独特优雅的气质。
本书系学界首次由海外各国家或地区的学者撰写的清史研究史。森正夫、狭间直树、岩井茂树、杉山青彦、岸本美绪、金成修、巴斯蒂、钟鸣旦、何娜、巴德妮、萨莫伊洛夫和罗威廉等作者费时六年,以国家为地理单元讨论了过去一百年来清史研究的发展进程与趋势。各章作者凭借他们对学术发展脉络的充分理解,归纳出不同时期各国清史研究的时代特征,在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