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
本书以代表《左传》文学评点最高成就的《左绣》为研究对象,从回归中国本土文学研究体系的立场研究《左绣》在评点学、文章学、修辞学等方面的成就。在纵观《左传》评点发展史的基础上,结合六经皆文、“义法”说、理学思潮、实学思潮等方面论述《左绣》评点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整齐、宾主、埋伏、牵上搭下、以中间贯两头等“发前人所未发”之评
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僧伽罗国、锡兰等,地处印度洋海上丝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间节点上。在中国与斯里兰卡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例如,东晋高僧法显曾访问斯里兰卡,在当地留下了千古佳话。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多次到访斯里兰卡,所立石碑至今犹在。明代,锡兰王子来华定居泉州,至今中
中产阶级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领跑者,中产阶级女性是女性运动的先驱,她们的家庭、社会地位直接反映英国社会权力分配、家庭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本书在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模式下,系统研究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活动状况、地位和作用的变迁,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从中
《青海民俗志(全四册)》是首部系统、完整记录青海民俗文化的志书,从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族民俗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青海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突出了青海民俗特色。书中首次将地方志体例与民俗学科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民俗学体系为根本,以地方志形式为载体
本书以文物保护研究为专题,共收录学术论文21篇。论文围绕文物材质与工艺分析、文物价值科技解析、文物材料与环境作用关系研究、文物保护材料研发等方面进行学术探讨,开展文物材料科学认知,探索新的技术方法,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本书是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基地实施的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学而编制的教材。本教材以工作、研究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体现了“联系实际、重视运用、提升能力”的特色。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历史文化及秦始皇陵保护利用现状介绍和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内容两部分,试
南白楼墓地墓葬主要可分为战国秦汉、唐代、宋金、明清四个时期。战国秦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根据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器类及组合的差异,可分为赵人墓葬和秦人墓葬两类,为研究冀中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唐代墓葬均为洞室墓,根据出土和采集的5合墓志,可以确定该墓地系赵郡李氏家族墓地,为研究初唐时期家族墓地、社会文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礼记》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典之一。本书选择了其中重要的篇章段落,加以注释与点评,即透过文字典故的疏通,浅显的解释与评论,以期读者理解、把握礼乐文化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及**意义层面的内涵。通过导读,读者可以了解这一经典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本书阐释的《礼记》可以在现时代作创造转化的,有这样几个重点:第一、关
自20世纪初以来,日本、欧美地区开始成规模地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虽然没有考古出土背景,却因其精美程度高、数量大、在许多知名博物馆收藏等原因,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作者实地调查海外及港台地区中国古代青铜器,了解目前的收藏情况,关注青铜器的流传与保护,考察学者对青铜器研究的学术史。同时,基于这些青铜器所反映的学术
本书涉及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书评等5个栏目,刊登辽金史研究原创性学术论文33篇。其中,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6篇,包括辽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辽金墓制与城址研究等;历史研究15篇,多结合传世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辽金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文物研究5篇,对近年出土的辽金文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
这是一部互联网KOL、创富英雄在互联网技术革命到来时,借助新媒体将个人能量放大,一跃逆袭成为各领域“头部”的故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的不同境遇:表达者打破内容封闭,跨界者探索人生极限,从赚钱思维到生财有术,逆袭者突破职场迷思,创业者赶赴人生修行,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你自己……
本书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古墓、重庆市云阳县塘坊南朝唐宋遗址、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石窟“西方净土变”造像和西藏日普寺塔群陶饰的新资料;收录川大考古专业部分校友的学术论文9篇,涉及云贵高原的“T”字形环、春秋婚俗、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价值、川渝地区东汉吐舌执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物质文化极度繁荣的封建帝国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无数杰出人士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和中华文明传承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古文明不曾中断,且持续演进、传承至今,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之古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2020年在上海举办的“大变局之际的世界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收录的部分与会学者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几篇相关专题的文章和访谈。书中分为环境史、社会文化史、外交史、专题讨论、访谈、讲座实录和研究综述七个部分,内容涉及欧洲、美洲的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史迹考辨、政治探究、社会经济、学苑芳菲、附录共5个栏目,刊载文物古迹、政治生态、灾害救济、治安防控、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16篇。全辑对史迹、史事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对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力图更全面地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