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既是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客家村落社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前贤时哲对此论题有过一定的关注,但多偏重于祖训家规条文的搜集整理与解读,而对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及功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疏于从地域与族群的视角探讨其与社会运作的关系。有鉴于此,《朝夕勿忘亲令语:闽西客家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上半年卷)》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最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首次对现象学的系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述突出强调哲学史阅读在哲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认真阅读哲学史是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必修课。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审视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了解本体论的前世经历中阐发本体论的当代新生,阐释本体论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发展,进而依据本体论思考方式的视野重新
随着中国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定位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指数的价值和意义越发凸显。本报告在对幸福指数概念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依据所构建的客观福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政府公开的统计数据对中国2011年至2015年中国的客观福祉进行了评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2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2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传印长老亲题刊名,顾问为黄心川、方立天
《社会主义与自然》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然"这一历史时期,以此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文艺、美学实践为具体对象,考察
《读古人书》系列选取我国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的新颖结构,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亲自执笔,使读者如同亲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读书课,真正无障碍读懂古人智慧。《读古人书之<韩非子>》出版后,广受好评。 《读古人书之<孟子>》是本系列第二本,全书
杨逢彬,男,1956年生,湖南长沙人,钟叔河先生说他是一个有理想家气质的做学问(tophilomathes)的人。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教授,获博士学位。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从助教做到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财大CEMA教授。所著《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王力语言学奖、广东省优秀图书奖。又有《论语新注新译》,郭
近年来,环境心理学越来越重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提供咨询和服务,以确保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心理学应用研究》内容涵盖了关注生态与生态危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冲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保护与环境道德建设分析、领域性与环境设计及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心理学应用
本书从诠释学的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等方面全面系统而历史地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当代诠释学的*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
在《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中,霍妮指出人出现神经症的过程是人的成长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健康成长相对立的过程。她全面阐释了出现这一特殊状况的不同时期及表现,描述了病态自负、病态自卑、病态要求、病态依赖以及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神经症障碍,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书后提出了解决这些具体神经症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整
本书是对处境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成果。处境指人们在一定的状况或境遇中的相处和相互对待,处境伦理则指人与人相处、相互对待和共同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处境有一般与例外之分,前者是常态,后者多指道德冲突。人在道德冲突中会如何看待、认识、接受或改变自我的处境,是本书研究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境,也在自我的处境中充满关
《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精)》是杨耕教授的自选集,选摘了曾刊登在《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对杨耕教授的介绍、访谈,收集整理了他的一些学术自述和演讲稿。全书分为“学术自述”、“思想介绍”、“理论对话”和“哲学演讲”四个部分,以一种缩影的形式展示了杨耕先生的哲学之旅、学术之旅乃至人生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
赵朴初(1907-2000),是我国接触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书法家。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他领导中国佛教徒爱国爱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道路,协助中央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健全僧伽制度。培养佛教人才,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当代佛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第1、2、3、4、5届全国人大代表。第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8辑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本、文献与思想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专题,收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生代学者的新成果。本辑既有对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检视和思考,也有对经典文本与文献细节及思想史
《公共政策伦理》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公共政策伦理》论述了公共政策与伦理的相关性,并对公共政策伦理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进行了精要的论述。通过对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渊源进行梳理,剖析了公共政策“价值中立”理论的缺陷,并对由此而带来的公共政策伦理价值的缺失进行反思,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特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
作者按照《公孙龙子》文本中所显示的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思想线索,研读有关先秦典籍及古人今人的评说,对老庄孔墨从公孙龙的角度加以审视。在逻辑学领域,公孙龙的思想连同他所提供的众多例证,几乎可以撑起传统形式逻辑的主体架构,而且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论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语言哲学方面,公孙龙以其丰富的资料和汉语的特点,为今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使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大师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生根、发芽,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由此驶进了“快车道”。近年来,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研究不断成为学界争相研讨的重要课题,人们都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走近”他,试图勾勒、描画出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逻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