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海绵城市的概念扩展到流域治理层面,全方位解析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技术,并以案例进行说明。内容包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体系进行技术解析;雨洪管理的识别和规划设计;海绵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与应用;海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与流域治理;海绵城市的应用案例。
针对海洋油气开发作业涉及的工程构筑物安全可靠性,分析外部海洋环境(包括海风、波浪、潮汐、海流、海冰、地震、海啸等)和内部复杂多相介质(油、气、水、砂、天然气水合物冰粒、蜡与沥青质)对构筑物安全服役的影响,剖析作用机理及危害,提出减少(抑制)或避免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并介绍利用实验和数值仿真技术研究海洋工程环境与安全保
本书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强化环境经济管理手段的角度,辨析了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概念内涵,阐明了开展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进展,从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两个分类重点介绍了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一般技术流程、指标分类及筛
本书分为八章,涵盖了地下水及其分布,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地下水化学基础,地下水污染物的化学过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以及地下水环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下水环境化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并突出了水文地质学、环境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特色
本书内容立足于华南滨海生态景观的建设现状,从实践出发论述了滨海生态景观营造技术,包括从基础理论到植物选择与配置、盐碱地改良的施工要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精细化养护管理。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C4植物生物学》(C4PlantBiology)学术专著,重点介绍荒漠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全书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C4植物的发生,特别是C4木本植物的发现;第2章介绍了C4植物特征的研究方法;第3章论述了荒漠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形态结构适应性和花环结构特征;第4章论述了C4植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光合酶
环境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学科,是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所重视的显学之一。相对于美学,环境美学可以称为应用性学科,但相对于与环境相关的各学科如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环境美学是理论学科,其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环境美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有很大的深入的空间。 本成果力求从学理上对环境美学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布及危害,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测定,全氟烷基酸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汞对精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多环芳烃对二胺氧化酶的毒性作用,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毒性检测,结论与展望。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有机污染物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学科。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国家目标和国际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书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撰稿。作者队伍中包括
本书系统论述了汞、砷、镉、铊、铅、锑(这六种元素是我国某些区域地球化学上原生异常和后生污染的),硒、鈊、碲、铟10种元素的化学,特别是环境地球化学,它们在地球不同圈层及人体中的分布。和它们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环境中的甲基化作用及其对人体的毒性效应,本书把这10种元素的化学-地学-生物-环境-健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阐述
海洋,尤其是近岸海域是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空间,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和影响。我国近岸海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十分有限,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本
书稿分五编,每编围绕一个主题,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向。一、针对黄土高原复杂地貌带的研究。共选取了黄土高原风沙过渡区、农牧交错带、黄土塬梁区、秦岭北麓山原交错区等区域,研究了这些边缘区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多数围绕这一区域的市镇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展工作,主要考虑城镇是区域社会的骨架,是分析区域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二、环境事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和公平地分享遗传资源所创效益的承诺。本《指南》除对公约作出解释外,还重点解释了制订公约所根据的某些科学、技术和法律问题。
本书基于生物电子传递基础理论,从概念到分类,从原理到应用,从现状到展望,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生物介体理论与技术;借助生物酶学、生物电化学和生物能量学等交叉学科思维,建立了探究介体催化机理的新方法;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的技术与方法,研发了多种介体修饰功能材料,为介体催化强化难降解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全书共分
本书通过研究喀斯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来表征喀斯特土壤异质性,明确喀斯特土壤异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完善喀斯特土壤发育规律的认识,构建喀斯特土壤的空间结构特征。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子课题"太湖流域重大工程生态影响监控与评估"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以"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引水与生态清淤工程影响下太湖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及其生境理化要素的动态响应,优化了重大工程生态影响跟踪监测技术,构建以单因子指数与综合指数为一
重金属作为特种材料废弃物中一类特殊污染物,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且广泛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由于其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只能发生迁移、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最终的化学归趋。本书在介绍特种材料中常见的重金属元素的基础上,依次
本书以秦岭最重要的两大水源地黑河流域、丹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环境因子、遥感信息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水资源水环境系统耦合模型,流域管理、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开展秦岭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影响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自然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威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短缺、抵消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矛盾越发尖锐。因此,如何科学量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评价环境保护状况,并给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状况及其制度建设,结合国外成功的案例
《从地方分治到网络共治》以湘黔渝锰三角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来反映各个核心行动主体在该历时性场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