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史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所收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集刊打破学科界限,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将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考据法与图像学、新文化史等方法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梳理人类文
本书围绕曹魏与西晋两次皇权传递带来的政治变动,从皇权的交接之际入手,探讨短暂的君弱臣强局面为政治带来的不安。魏明帝托孤与晋惠帝为太子时面临的夺嫡之争,是魏晋南朝历史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皇权传递。魏明帝顾命改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曹魏正始局势的走向,甚至决定了曹魏最终为司马氏取代。西晋武帝时期的太子地位以及围绕皇储话题形成的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是山西省境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藏的珍贵文物档案。内容包括收藏文物目录、文物基础信息及文物图片。《山西珍贵文物档案》中的文物原则上是以历次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认定的珍贵文物,包含已在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上备案的珍贵文物或在普查后新定级的珍贵文物。信息表中的“级
本书从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广西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梳理了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采取主要做法、成果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试图为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下阶段的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工作提出有益建议。本书采用教育人类学和职业教育学交叉的研究框
本书试图以东观为中心,探讨东汉时期的校书修史活动与帝制国家文化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东汉国家文化事业的核心机构,东观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约有三端:一是相关校书人员参加白虎观会议,定著《白虎通德论》,完成帝制国家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二是校定经书文本,颁布天下;三是会集诸儒,群修国史。经书文本及其解读、本朝史的撰写,开始
《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蒐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誌163種,依時間排序而對每種墓誌從基本信息、誌蓋誌文、疏證三方面進行個案整理與研究。疏證側重釐清誌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並分析與誌主生平事功相關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補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與前朝後世相關墓誌文獻之間的聯
《中古文史存稿》以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国史探微”“文史钩陈”“文化考异”“观音新论”四个部分汇编成册。在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中古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中古文史存稿》还采用了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观音女性化发展倾向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十三四世纪蒙古人在西亚统治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描摹了一幅全景式的蒙古人西征和统治西亚的历史画卷,将蒙古人征服和统治西亚的历史置于中古时代游牧群体与农耕世界交往的宏观背景之下,对其社会历史、政治和军事、经济形态、文化和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归纳出蒙古人在西亚的征服和统治的历史特征,进而总结出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交往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致力于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掌握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而简明的文本,助力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书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明确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上篇
本书在对考古遗址展示利用建设项目和境内外文物影响评估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文物影响评估体系。本书提出的评估体系重视和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的基于遗产价值认知。
《中国史学史研究入门》以“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的统一体例为基本框架,以回顾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历史、阐述中国史学史的学科特点、归纳总结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点专题领域和学术前沿问题、强调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展望中国史学史研究趋向、概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文献、介绍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点参考书及相关学术资源为主要内容。
《量化历史研究第五辑》是量化历史研究的专业性辑刊。本辑内容涉及犹太历史的量化研究,历史中的金融泡沫研究,1919年山东城市人口研究,阶层流动、选择性移民与工业革命的实证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年轻人如何看待历史研究等。其中不乏名家新作和年轻学者的力作。《量化历史研究第五辑》论述规范,颇具学术价值。
国图名家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讲座目前初步分为四个主题:儒家思想与经典、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古代文学。讲座每期分为十二讲,邀请相关领域专业名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讲座目前已经举办两期,受到社会相关领域学者与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也较大,在光明网同步现场
本书是一部介绍学史入门方法的著作,书中收入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名师为主的当代杰出史学家的学史入门文章,内容涵盖断代史、专门史、考古等各个史学领域的入门方法,也有很多位史学家的治学体会,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而具体。
巴比伦不仅奠定了文明的基础,而且撑起了历史的脊梁。从公元前5400年前后新月沃地迎来第一批定居者,到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落入波斯人手中,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辉煌历史逐一展现。文明在此诞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大地历经王朝更替、民族融合,见证了文字与文学的诞生、教育与法律的形成、土
《中国边疆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新疆智库联合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是第十一辑,选入有关边疆研究的论文18篇,涉及东北边疆研究、边疆理论研究、西南边疆研究、西北边疆研究、海疆研究、当代边疆治理与创新等方面,希望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地区国别史研究》(第1辑)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的集体成果之一。在国别史方面,有德国史、俄国史;在区域史方面,有地中海文明史;在跨区域方面,又有全球史作为联系的纽带和新的视角方法。在本辑中,新整合而成的地中海文明圈围绕着地中海周边的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展开,德国史和俄国史是有着深厚传统和学术脉络的两个研究领域。
《史地》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集刊,传承了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的著名学术刊物《史地学报》的文脉,2017年创刊。《史地》的定位是跨学科、跨时代、跨区域的史地综合研究,侧重理论思考与实证相结合的“大文章”。所设栏目有“史学前言”“理论争鸣”“历史、人文地理”“跨境民族国家关系”“海洋史”“跨文化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7年卷,内容涉及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与文化等方面,主要有关于晚清上海租界爆竹燃放问题产生的冲突与妥协、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演变过程、《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