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41篇论文,多刊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教师的原创性成果。作者运用新视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追踪分析,对牵涉历史进程重大问题的探幽索隐,对过往被忽视的微观问题的考证辨析,对已有结论的
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通过对物质层面静止的建筑、场域,以及精神层面动态的仪式、习俗等进行考察,做出详细的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分析,探讨人地关系、祠堂墓葬、家族文化传统等对凤山楼村聚落形态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以明代永昌地区军政设置变化为线索,挖掘正史、实录、地方志、文集、碑刻、家谱等资料,围绕永昌地区与周边局势的相互关系,讨论卫所、府州县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本书将卫所与州县之间的转换过程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讨论,并讨论卫所与州县转换的复杂因素以及卫所、州县转换背景下的区域社会文化变迁。
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辽、金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辽代,长于骑射的契丹统治者在南苑举行捺钵围猎活动。金代,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做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清代,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
本书是作者近三年开办的“国学普及系列讲座”的讲座稿,分为五个专题,汉字文化主要讲汉字与服饰、汉字与饮食、汉字与居所、汉字与出行、汉字与生育、汉字与丧葬、汉字与婚姻、汉字与姓名;汉服文化主要讲汉服概念、汉服起源、汉服款式、汉服图案、汉服运动;中国茶文化主要讲茶之历史、茶之趣事、茶之习俗、茶之文学、茶道精神;中国酒文化主要
张北高原泛指河北省张北、沽源、康保、尚义四县,内蒙古正蓝旗、太仆寺旗、化德、商都四旗县在内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清末民国以来俗称“坝上”。本书是研究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的专题文集,内容涉及坝上的建置沿革、史迹掌故、社会状貌、风土人情、文化延脉等,多数文章属近代史研究范畴。当代及现代研究未入。所收除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图书、期刊等
《徽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主要刊发海内外高水平徽学研究成果。本刊注重徽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讲求学术性、理论性、前沿性,开设“文献与文书”“宗族与社会”“徽商与经济”“学术与文化”“理论与综述”“比较及其他”等专栏。本辑为第十二辑,共收录20篇文章,多数为与徽学研
进入14世纪,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随着蒙古帝国的式微,出现了大范围的骚乱。本书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即帝国皇室、高丽王室、中原地方武装和叛军首脑在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风云中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
周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文化遗存的重地,该地区发现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
该书由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黄运昇教授倡议并编写,尽可能用平实的材料和亲切的语言让更多人走近杰弗逊的建筑遗产。除蒙蒂塞洛、白杨林庄园、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州议会大楼几处专题之外,各章均把杰弗逊的建筑贡献放在更广的维度里去考察,有时或许会从多个角度讨论同一对象。书中还引用了大量英文的参考文献,并尽量提供原文对照,方便读者
本书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东洲草堂金石题跋》和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两种作品。(清)何绍基,沈树镛撰,汪政点校。
本书为中国古代专门收录女性书画家生平小传的专著,著者分别为清代厉鹗,清代汤漱玉,清代汪远孙。
本书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记载了清代各地竹刻名家多人,并及历代咏竹之作,是了解竹刻艺术之极佳读物。
韦庆远教授(1928-2009),广东顺德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蜚声国际的历史学家、档案学家。为纪念他在明清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2010年5月15日,由广东省历史学会中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联合举办了"纪念韦庆远教授暨明清史学
本书从中国科学院“一所一人一事”先进事迹征集评选活动中遴选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新时代涌现出的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30个先进团队和优秀个人,将他们的典型事迹编辑成册,以聚焦新时代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人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的学习和仿效意愿。
2017年11月10-12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将举办"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史学术研讨会",本书是该会议的论文选集。该书内容选取具有日常生活史风格的宗族研究论文,集中在中古与宋以后两个时期,围绕宗族制度与生活的关系、宗族与族人关系、宗族组织的日常化存在的编选论文。
郑国(公元前806—前375年),姬姓,始于西周晚期周王室分封在陕西华县的郑邑,后随周王室东迁中原,侵吞弱小,在新郑立国。郑国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诸侯国。春秋初年,郑国凭借与周王室血缘关系,国君继续连任周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在周王朝逐渐式微的年代,率先揭落了王室的神圣面纱,开启了春秋称霸的先河,被视为春秋小霸。但之后
本书是纪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黄昆先生百年诞辰的文集,收录了黄昆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后辈撰写的一系列纪念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黄昆先生孜孜追求的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反映了黄昆先生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经验,展示了黄昆先生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和关爱他人的长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