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8章,基于年代测定和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系统论述了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阿拉善高原、坝上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灌丛沙丘形成发育过程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揭示了这些区域几个世纪以来的水分条件、风沙环境和沙漠化过程等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涉及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要求,以及四川盆地及其邻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下篇为实习分区,涉及七个实习区的实习区概况、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实习线路和实习内容、北京资料等。每章均设置思考题。
本书以改造盆地为指导思想,以野外露头和大量的裂变径迹分析为主线,结合现今盆地构造格局和残留中生代主要地层中岩石矿物及沉积环境研究,与周邻中生代盆地地层、沉积相及烃源岩进行综合对比,系统地探讨了焉耆盆地周缘各山体隆升时限、中生代原始面貌及其演化和后期改造特征,同时分析了油气藏赋存条件与成藏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沉积储层与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油北气”分布格局的传统认识,综合运用露头、测井、岩心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主力产层的沉积-储层-成藏进行了全面系统介绍,阐明了海陆变迁背景下层序格架内多物源
本书是作者在江西相山火山盆地开展三维地质调查与建模研究的成果总结。以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为例,介绍了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三维建模方法流程,阐述了研究区三维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经验体会,展示了系列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地质解译图件及三维地质模型。
本书通过对西天山典型铁多金属矿床的解剖,建立了矿区火山活动、成矿时代、岩体侵入年龄谱系,总结出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查明铜、金、稀土、钴在铁矿石中的富集机制和赋存状态,确定成矿流体和成矿特质来源,探讨了火山或岩浆活动的成矿专属性,阐明了区域巨量金属堆积机理,建立起矿床模型,分析了区域找矿前景,提出了合理的矿床勘查部署
本书以黄河上游宁蒙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野外调查、典型观测、实测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概化模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黄河上游典型塌岸河段河岸物质组成、塌岸的分类及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河岸崩塌侵蚀强度特性,提出了塌岸风险评价模型,揭示塌岸引起河道横向演变机制、塌岸淤床动力过程及其与河床冲淤交互作用机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松科1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相关工程技术和初步研究成果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松辽盆地地质背景和松科1井井位论证的相关内容;其后运用大量钻探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介绍松科1井钻探实施和岩心保存的工程技术内容;最后,对松科1井所产出的初步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来源于深部地热系统的氟、砷、硼等典型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蓄积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本书分析了上述有害物质的存在形态和环境效应,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羟镁铝石、水滑石、水铝钙石、水铝镍石、水氯铁镁石等阴离子粘土为材料,开展了去除水溶液中氟、砷、硼的系统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增强型地热系统返排液、不同水化学类型
本书在介绍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基础上,以“模型->建模->感知->应用”链条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全息位置地图内涵,深入探讨了全息位置地图概念模型与语义位置模型、全息位置地图场景与语义位置建模、泛在信息接入、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时空关联分析以及全息位置地图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并展示了以武汉市部分辖区派出所、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