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底科学研究进展--庆贺金翔龙院士九十华诞
本专著以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为出发点,参考国内外现有观测(监测)指标体系,确立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建立和选取的基本原则;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正、反演相结合、模块化等构建方法,建立了由36个归类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系统和若干个赋能模块构成的自然资源要
追求开发利用河流的合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把尊重河流作为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从而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人类可持续发展,赋予河流生命概念,在辩证认识人河关系的基础上,树立河流生命价值观,承认并尊重河流的基本权利,建立善待、善用、善治、善享的道德准则,明确从改变自然
本书以边界层气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为重点,介绍了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动量和质量守恒原理在大气边界层通量观测中的应用,详述了能量守恒原理在模拟蒸发和表面温度等方面的应用,系统阐述了三类典型边界层(城市边界层、污染边界层
本书集成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水文研究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理分析、模型模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介绍了黑河流域和青海湖流域多尺度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系统,揭示了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机理,论述了地下水流动及溶质运移多尺度过程,阐述
长江上游冰冻圈富集。区域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发生剧烈变化,且对水文、生态、环境和工程等影响日益显著。本书立足长江上游,以冰冻圈要素为核心内容,以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为主线,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并融合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上游的冰川、冻土、积雪、湖冰等冰冻圈要素的分布及变化,冰冻圈与气候相互作用,冰
围绕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实际需求,阐明典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约束机制,总结美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创新型国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式、措施以及效果,归纳创新型国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模式,构建针对我国典型城市雨水综合利用需求措施与方式等的方案集,形成适应国情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为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供策略支持。构建针对
生物地磁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本书系统总结了生物地磁学的重要研究进息。内容聚焦地磁场变化影响生物圈的作用过程及规律研究,梳理总结了地磁场极端变化、动物地磁导航行为和机制、生物趋磁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响应极端弱磁场机制、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及其古地磁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等研究中取得的系列原创性成果。本书
中沙群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特征和多变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中沙群岛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十分欠缺。因此我们以中沙群岛为主要科考对象,系统考察了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然地理地貌、水体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并以科考对象为主题,记述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
珊瑚礁的发育演化过程严格受环境因素制约,因此珊瑚礁可以记录环境变化历史。自达尔文1837年提出环礁成因假说以来,钻透珊瑚礁岩层以揭示珊瑚礁的发育机理、过程和环境历史一直是国内外几代地质学家特别是珊瑚礁研究者的梦想。国内外已广泛进行珊瑚礁的钻探,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受钻探取芯率、测年手段、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