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琼东南盆地、西沙隆起、中建南盆地等构造单元整体作为南海北部陆缘西段陆坡,探讨了该陆坡的地质结构、形成及演化;总结了在陆坡演化过程中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与电性被动陆缘油气成藏条件对比,指明该区油气勘探的方向。
本书主要分析中国34个典型煤成大气田的基本地质概况、气藏类型、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和气源岩以及成藏过程,重点论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如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轻烃以及伴生凝析油的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等组成,判别天然气成因,并结合气田地质条件分析气源。
本书主要是"百人计划"以来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包括钙华的分类和气候环境指代意义概述(第一章)、国内外典型钙华景观集锦(第二章)、我国两类代表性钙华探秘(第三章)、钙华景观退化和保护问题(第四章),最后是对下一步钙华研究的展望(第五章)。希望本书为后续钙华的进一步探索,以及相关资源环境的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以涂光炽等老前辈在《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三卷)中所创立的层控矿床理论为基础,根据叶天竺(2007)关于“成矿地质体”研究方法论,按国家危矿办关于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开展了以下六个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控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及总结。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2009CB421000)的最终研究成果,是一部系统阐述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有5章,系统阐述三江特提斯晚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新生代大陆碰撞造山及其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三大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中篇有4
中国东部中~新元古界地层发育,但在华北和华南的地层序列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地区元古界各具特色的生-储-盖层。本书、二部分共计九篇论文,综述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元古界地层框架、沉积环境和生-储-盖层发育特点。本书第三部分有6篇论文,论及中国东部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第四部分由八篇论文组成,涉及中~新元古界的
在消化吸收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亚-里海地区板块构造演化及沉积盆地形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内主要含油气省和含油气盆地的分布规律;在照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盆地类型的基础上,选择了滨里海盆地、曼格什拉克盆地、南里海盆地、阿姆河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作为重点,对
本书是一本介绍岩石细观孔/裂隙结构模型重构及变形破坏机理的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作者近几年来从事孔/裂隙岩石模型重构方法和微观结构对岩石宏观变形破坏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岩石细观孔/裂隙结构几何信息的提取方法和空间几何分布特征、岩石孔隙/裂隙模型的重构方法和重构模型、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微观裂隙对
DEM是地理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是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测绘、遥感以及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农林、灾害、水电工程、军事等领域。本书系统介绍了DEM的基本概念、DEM的数据组织与管理、DEM数据获取方法、DEM的建立与处理和DEM的可视化表达及精度分析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从坡面地形因子提取、特征地形要素提取、地
本书以ArcGISEngine9.3或10.0为基础,在简要介绍ArcGISEngine组件库、类与对象、类和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分析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ArcGISEngine控件编程、几何形体对象、地图组成、空间数据符号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数据编辑和地图输出、ArcGISServer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