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在澳门开展的陆域生态系统调查和生态保育管理对策研究完成。全书共12章。内容涵盖澳门陆域生态系统格局;陆地植物,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陆域水生生物及其中重要物种的分布;土壤环境,海岸带,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和敏感性,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以及基于公众问卷调查得到的澳门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向等
本书通过开展咸水定位灌溉棉田安全性评价研究,探明咸水畦灌和沟灌下的水盐运移规律,得出灌溉水矿化度阈值。通过开展微咸水滴灌调控滨海重度盐碱地研究,提出滨海重度盐碱地农业水盐调控三阶段理论,初步建立滨海盐碱地咸水滴灌原土水盐调控农业利用技术体系。通过文献综述和室内试验,总结提出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7个作用机制,并验证盐
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从极寒海洋环境与材料科学结合研究角度出发,总体介绍了极地船舶、极地平台、极地考察站、超低温特殊用途船舶等对低温材料服役性能的需求。第2~5章在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支持下,以海洋极寒环境服役钢铁材料为主体,介绍了船级规范的要求以及实际冰区环境对钢材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冰区摩擦磨损性能等的影响,以及极
铀矿资源在康滇地轴广泛分布,且铀矿化类型丰富,有花岗岩型铀矿、火山岩型铀矿、砂岩型铀矿、碳硅泥岩型铀矿、变质岩型铀矿等,尤以变质岩型铀矿更为重要。近年来在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先后发现了一系列产于元古宙地层中的铀矿(化)。根据铀矿赋存地层和岩性,产于元古宙地层中的铀矿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①产于混合岩中的粗粒晶质铀矿及特富
本书以收集到的南海海洋化学历史科考资料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南海北部、南海海盆及南海南部的部分区域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海水化学特征,建立了对南海海水化学的基础性认识,并且以年尺度对南海氮的输入输出通量进行了分析;在同位素海洋化学方面,获得了同位素在南海北部和中南部水体中较为全面的分布特征,基于同位素示踪探讨了相关的海洋
本书在分析徐州及邻区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特征基础上,采用重磁反演、地震层析成像和深地震资料等建立了深部地震构造模型,评价了发震特征与孕震构造特征;采用标准钻孔探测、第四纪演化研究和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土样与断层物质年代测试等,研究并确定了徐州市5条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特征;通过分析地震活动、构造应力场、地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地球早期生命的研究进展,中—新元古代时期的生物多样性业已证实,对于中—新元古界含油气性的物质基础,业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与此同时,全球和我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学也取得长足进展,并且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也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性发现。本书系对我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学研究进展与现状的一次汇总,主要内容涉及中国中—
本书重点介绍了矿物材料的基本概念、矿物学基础、晶体结构、表/界面特性、精深加工理论、表面改性及功能化原理、复合结构设计等共性科学基础。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矿物材料概述(概念、发展趋势);矿物学基础(成因、结构演变、物性等);矿物材料晶体结构(概念、典型硅酸盐结构、构效关系等);矿物材料表面与界面(几何特性、表/界面能、
矿物材料制备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之一。本书围绕先进矿物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矿物材料高效、高值、绿色、低成本制备技术;矿物材料工艺流程的简短化和智能化;矿物材料形态、粒度和性能的精准控制;矿物材料组构、加工、性能和用途一体化。全书共10章,主要内
本书重点介绍了矿物材料的吸附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以及性能测试方法与矿物材料各种性能的应用情况。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矿物材料吸附性能分类与影响因素,吸附性能测试技术与应用;矿物材料热容、热膨胀、热传导、热稳定性的表征技术、测量方法及应用;矿物材料的导电性、介电性、压电性、铁电性、释电性能表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