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洞庭湖区第四纪地质演化背景和软土沉积环境的系统研究,对洞庭湖区进行了软土空间区划,将其划分为北部、南部和西部三大软土分布区,并将新发现的分布于洞庭湖南部的一种特殊软土命名为“砂纹淤泥质土”;阐述了各区软土的沉积历史和分布规律,以及三种典型软土的表观、微观特征、组成特征、工程特性和强度增长规律,分类提出了公路软基
本书聚焦我国山地生态与环境、山地灾害防治和山区发展等重大需求,基于长期研究、监测和遥感数据分析,对我国山地保护和山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揭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山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阐释了山区生态环境变化、山地灾害防治与山区发展成效,总结了山区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的根本转变,提出了进一步筑牢我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海洋材料为海洋的探索、开发、应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支撑。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变革、新动能转型的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时期,本书着眼于海洋材料的创新发展,首先调研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或国家在海洋战略及海洋材料方面的战略、布局、规划发展及重点领域方向;
针对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推广工作的需要,本书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知识、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名词概念与方法、典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践,以及区域和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参数、基础数据和典型案例等,可以作为读者系统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
绿洲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绿洲地区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利用与管理。绿洲作为干旱区的独特生态现象,其存在与水资源息息相关。绿洲水文学融合气候气象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全面研究绿洲的水循环过程,并关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绿洲水文过程的影响。通过厘清绿洲水文过程的现状,力求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农业和生态环境政策提
本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
本书着重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经典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图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及从事地球物理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书第一版于1985年(科学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书,为培养该领域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算法及应用一书首先阐述了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特别是从哲学的角度、信息论的角度、数学的角度和地质的角度,阐述了正则化反演思想的本质,通俗简明地介绍了常见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思想和算法。接着,本书阐述了重磁反演、电法反演、地震层析成像等单一反演方法的算法和程序实现,阐述了重磁电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的算法和程序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跨越三级阶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质运动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黄河流域涵盖了三大类、十三类地质遗迹类型,本书选取其中九类典型地质遗迹进行介
本书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马克·贝特曼教授等编著的HandbookofLuminescenceDating的中译本,内容涵盖释光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样品采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及其在风成沉积、水成沉积、冰川和冰缘沉积、活动构造、考古学以及岩石暴露和埋藏方面的应用实践,并探讨了释光测年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