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跨越三级阶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质运动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黄河流域涵盖了三大类、十三类地质遗迹类型,本书选取其中九类典型地质遗迹进行介
本书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马克·贝特曼教授等编著的HandbookofLuminescenceDating的中译本,内容涵盖释光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样品采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及其在风成沉积、水成沉积、冰川和冰缘沉积、活动构造、考古学以及岩石暴露和埋藏方面的应用实践,并探讨了释光测年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天然粒状晶质铀矿颗粒一般较为细小且常以副矿物形式存在,关于粗粒晶质铀矿则鲜有报道。本书通过对粗粒晶质铀矿的深入研究,从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矿物组合等方面研究晶质铀矿的标型矿物学特征,进而直接获得天然晶质铀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为晶质铀矿的矿物学研究特别是成因矿物学研究提供最新的矿物学资料,极大地丰富全球铀矿物数据库。通过
本书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与机器学习应用到江西省冷水坑银铅锌矿田成矿预测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基于冷水坑银铅锌矿田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原始地质资料,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机器学习,开展深部成矿预测研究。通过集成矿田地层模型、岩体模型、断裂模型、矿体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查明矿田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规律,解析矿体与岩体、构造
本书是作者在近十年来地空瞬变电磁法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系统介绍了多发射源、微分脉冲的多分辨理论,将瞬变电磁场转换为高分辨虚拟波场的三维一体波场变换方法及多分辨的拟地震成像技术,并介绍了该理论及成像技术在金属矿勘查、煤矿采空区探测、高速公路探测三个重要领域的应用。
本书是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本科生量身打造的“概率与统计”教材。本书在传统“概率统计教程”的基础上,融入了地学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入具体的地学问题,系统讲解概率统计方法,并配以丰富的地学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探讨地学领域的概率统计技能,本书旨在为学生未来在地学及
本书是一本经典地震学教程,它系统地阐述了走时估计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的原理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格林函数估计的噪声互相关方法、走时估计的驻相法、传统检波器阵列成像方法、背景噪声反射体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分辨率分析、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走时估计、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均匀介质中的虚源成像、散射介质中的虚源成像、光强度
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地质构造演化、第四纪地层年代与沉积环境、含水层成因与结构、水化学与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河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调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探讨了河套平原存在的高砷、高矿化等劣质地下水的分布和赋存规律及成因机制,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圈定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和
本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
自国家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以来,大量威胁人员众多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得到了妥善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展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效,总结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平,选取近年来在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和强震山区实施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崩塌危岩、滑坡和泥石流等不同灾种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