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
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了广泛而多元的影响,既影响其题材选择,又影响其叙事模式、风格、艺术表现等。浩渺的海洋在小说中展现出海天无际、怀珍藏宝、涵容万族、真幻交织的艺术世界。对该论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一种视角。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不断增加,如何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可靠安全的海洋通信网络服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咸水体,其空间由岸基、水面、天空和水下组成,网络部署环境、气候条件和用户分布等与陆地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陆基通信网络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到海洋环境中。卫星通信是目前仅有能提供海洋几乎全覆盖的通信网络
本书以作者团队五年多文献整理与野外考察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古城、水系和交通三个方面对中国北方主要沙漠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路径,是近年来最系统、全面的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
本书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丛书》的总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梳理了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概念、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工作背景、地质填图特点,以及我国晚新生代重大构造-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第四系覆盖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
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既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之间的分划(构造)带。本书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总体认识与资料为基础,参考1∶20万、1∶5万及相关科研成果等资料,首次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和探讨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基本地质构造过程,提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大地构造格局及
气象因素或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全书整理了100个气候变化健康知识点,采用问答形式并配有精美有趣的手画插图,从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气候与健康的关系及应对气候变化三个部分进行科普,全书语言简洁,图文并茂,力图使枯燥的名词和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希望本书能够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认知,提高适应能力
本书系统介绍了地震信号去噪与重建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稀疏表示、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在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中的应用理论、应用方法与主要原则等内容。全书共10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阐述地震数据重建、去噪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述稀疏表示基本原理、多尺度几何分析、字典学习,以及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框架;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