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
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了广泛而多元的影响,既影响其题材选择,又影响其叙事模式、风格、艺术表现等。浩渺的海洋在小说中展现出海天无际、怀珍藏宝、涵容万族、真幻交织的艺术世界。对该论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一种视角。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不断增加,如何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可靠安全的海洋通信网络服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咸水体,其空间由岸基、水面、天空和水下组成,网络部署环境、气候条件和用户分布等与陆地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陆基通信网络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到海洋环境中。卫星通信是目前仅有能提供海洋几乎全覆盖的通信网络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
本书以作者团队五年多文献整理与野外考察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古城、水系和交通三个方面对中国北方主要沙漠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路径,是近年来最系统、全面的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沼泽的概念、对沼泽的认识及未来研究热点;概述了沼泽形成的因素,沼泽发育理论和途径,沼泽分类系统、分布与面积,沼泽的生态特征,沼泽的结构及功能;详细介绍了沼泽水资源水循环、沼泽土壤、沼泽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特征和保护管理状况;分析了沼泽退化现状、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利用;阐述了
本书对水下光学与成像的关键原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21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下光学和成像技术,以及海洋光学和色彩研究的发展史。第二部分综述了水下光学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水下光场的概念、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评估方法、水下生物发光特性以及有害藻华等对水体的影响,还总结了用于
本书阐述了滇东南红石岩-荒田地区存在加里东早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型钨多金属成矿系统,揭示了多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矿床成矿模型、矿田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等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圈定8个重点找矿靶区,在50km2的勘查区内相继发现和评
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