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
本书对水下光学与成像的关键原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21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下光学和成像技术,以及海洋光学和色彩研究的发展史。第二部分综述了水下光学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水下光场的概念、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评估方法、水下生物发光特性以及有害藻华等对水体的影响,还总结了用于
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在全面回顾有关东亚高空急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东亚高空急流的季节、年际及年代际等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揭示东亚副热带急流在初夏季节东西方向的突变特征、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协同变化等新的现象及其与
本书以山洪灾害调查与分析实践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变化环境下的山洪演变规律,梳理了国内外山洪灾害风险预警预究进展,发展了山洪灾害预报及风险预警技术,包括山区降水空间插值、预报降雨降尺度、中小流域洪水预报、山洪风险的识别量化、山洪风险预警指标计算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国山区小流域山洪预警研究,为完善全国小流域山洪灾害防
本书在充分研究和分析GI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GIS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内容、相关规范与标准以及GIS设计的各种方法,并系统介绍了GIS设计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即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及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方法。此外,本书还对G
本书结合作者近年来在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部分常用的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提取原位场地信息与标定设计反应谱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作者在水平与竖向地震动设计反应谱、水平与竖向场地反应等方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从岩土工程学和地震学角度出发,围绕两个重要科学问题:局部场地对 地
流星携带着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物质,是研究太阳系形成的重要信息载体。有的流星也携带着丰富的水和有机物,以及构成生命的碳、氢、氧和磷等元素,对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已经在构建自己的流星监测网。这些流星监测网不但可以提供监测数据推动相关研究进展,同时也能面向公众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本书
本书针对星载干涉测量中地形特征复杂区域InSAR高程测量和广域InSAR形变测量面临的技术瓶颈,从误差理论入手,到技术算法研制,提出一套星载InSAR高精度几何处理方法,并在应用上提出InSAR与地质学相结合的斜坡地灾易发性分区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星载InSAR测量原理与数据处理,星载InSAR地形测量与地表形变监测误
本书在对重力流沉积理论发展历程简要总结的基础上,以我国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伊通盆地等多个陆相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实验模拟,论述了重力流流体性质转换形式和转换机理的研究,明确了重力流沉积物成因解释的方法,建立了多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模式;同时本书针对粗碎屑重力流储层沉积期次划分的难题,提出了一整套完全的沉积期
本书提供了岩石内部三维结构的动态图像,共包含50个典型岩石样品,每个样品除了手标本照片、薄片照片及相应文字描述外,还提供微观CT扫描图像及层次丰富的三维结构可视化图像。通过扫描书中提供的二维码,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岩石内部三维结构,获取岩石中不同成分、结构的具象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