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对民族政治相关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做出持续、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学理辩论。希望展现学界专业化的民族政治学术训练成果,避免情绪化和脸谱化的表达;希望展现并阐释不同层面的民族政治诉求,为不同的民族政治话语之间的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倡导培育多种学术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术创新与学术对话;希望借此走出民族问题
本书为赵履宽教授的个人文集,系将自述、学术文章及友人评述等融汇在一起结集出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耄耋自述”,第二部分“文章自选”,第三部分“学界及友人评说”,第四部分“汉字楷书展示中华文化的真善美”。
城市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本书提出从效率、健康两个维度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并运用这套评价体系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打破了统计数据的局限,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数据获取方法,并对个别城市进行了进一步的案例剖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供城市决策者参考的建议。
本书基于河南省发展现实,探讨了传统农区如何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背景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现实的战略和具体策略,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土地制度进行适应性变革。全书分为发展战略、城镇化、工业化和土地制度四大部分,包括对开放格局和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城镇化路径、人口空间演化和公共服务优化,工业空间集聚、
本书立足于中国西部及周边国家,汇集十余篇学界*成果。书中主题与维度各有侧重:部分研究回溯历史,还原了西部边疆地区区域社会变迁的轨迹;一些研究由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出发,以理性的眼光剖析了西部边疆地区发展的特殊性;还有作者基于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以探索西部地区善治之道。此外,本期专题紧扣一带一路,力求以更宽的视野探索
本书从美国政府东亚政策的逻辑与重心的转变这一特征入手,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将二战后的美国东亚政策分为冷战前、冷战初期、冷战中后期和冷战后四个阶段,通过梳理历任总统及其政府东亚政策逻辑与重心及对华对日政策,以时间为经展开纵向比较,同时以对华与对日政策为纬展示二者之间的竞合关系,并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动
201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回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邦交正常化亲历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也有中日学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着不忘初心,面向未来的宗旨,不仅总
本书基于在非洲多个国家(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等)的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人类学观察和研究而撰写成书,通过民族志的方法呈现出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制度安排、人员互动、技术传递以及在非洲国家的发展遭遇等,系统分析和讨论了中国农业援助和长期主导国际发展援助的西方发展援助的差异性。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破解之道。不同于传统收入数量的研究,本书建立了宏观领域下的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为农民增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亦将农民收入质量体系作为重要的衡量农民收入的宏观指标。数据分析表明,农民收入质量是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的关键影响因素。
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是近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本书以十三五时期重大市场风险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点及其关联渠道,有助于系统理解和把握我国市场风险敞口,为有效管控局部或系统性市场风险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