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提供初始的观测数据,是气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气象卫星,该系列卫星组成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天基监测系统,是全球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主力军之一。本书共5章,第1章介绍人类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气象卫星的分类及技术特点,第2章阐述气象卫星的
本书介绍冰冻圈工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讲述冰冻圈各要素及其力学性质对工程的影响,冰冻圈工程的安全保障技术、设计原则和方法;阐述冰冻圈变化对工程服役性的影响;从工程概况、特点、与冰冻圈的关系以及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分析世界上著名的冰冻圈重大工程。
本书基于野外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并结合过去的考察资料,对藏东南地区过去50多年海洋型冰川和冰湖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冰川的能量–物质平衡的基本过程,揭示了冰川面积、厚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融水变化的幅度、特征、原因,并对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和溃决过程模拟。本书还介绍了目前新研究方法(过程
本书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估了国家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开展了区域海洋创新绩效格局演进与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演变分析。本书同时开展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态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专题分析。
《南海沉积物类型图》(1:100万)共分8幅,是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实施的多个海洋调査专项及其他调査研究项目获取的9090站沉积物实测数据,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资料编制而成的首幅覆盖整个南海的沉积物类型图,反映了南海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本图说明书在详细阐述沉积物类型、粒度参数和沉积速率的基础上,揭示了南海现代沉积物分区
为全面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关键指标变化的科学事实,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和其他相关数据编制完成本书。本书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从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和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给出海洋气候变化的**监测信息,可为国家和沿海各地方政府及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基础信
本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联系实践进行的一次探索研究。本书作者总结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立足中国特色海洋创新的现实问题与长远发展,基于“摸清家底”的评价需求,以中国海洋创新理论为基础,从海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和系统应用等角度客观分析国家及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并从海洋创新与海洋经济的关系
本书以实际监测和多方专家研讨为基础,系统记录了鄱阳湖水文、水质、土壤、湿地植物、水鸟栖息地、鱼类资源、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等信息。本书为鄱阳湖保护、监测与调控提供了技术规范,可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湿地监测与管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阐述了风沙边界层的气流特征以及沙粒对气流的影响,介绍了风的野外和风洞观测仪器及其原理,以及风湍流、风廓线的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方法;描述了沙粒起动假说、沙粒运动基本形式和风沙传输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沙粒轨迹、碰撞起跳过程、输沙率、风沙流结构等测量方法和风沙流数值模拟方法;阐述了风蚀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原理,介绍了风蚀因子和
漓江流域作为典型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和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支持下,我们对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分布现状、景观时空演化、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最后对喀斯特景观管理的方法进行总结,为探索典型脆弱区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