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绿洲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东缘绿洲地区的水源地,其储水与供水状况直接关系到下游绿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书以祁连山水塔变化及其影响科学考察分队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观测和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遥感资料,进行系统综合集成分析,对祁连山水塔的组成要素、功能、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系统论述。全书共7章,主要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本书阐述电磁勘探偏移成像技术在时域和频域电磁数据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电磁偏移基本理论和研究历程;然后论述其用于处理时域和频域电磁数据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电磁偏移数理基础、电磁偏移场算法与程序实现、电磁场域变换等内容;最后,论述电磁勘探偏移成像技术对时域和频域电磁数据的处理效果和应用价值。
黔西北铅锌成矿区是川滇黔接壤铅锌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相邻的滇东北和川西南铅锌成矿区内"多、富、大"的成矿特征相比,黔西北铅锌成矿区已发现的铅锌矿床无论是数量、品位,还是储量都要逊色得多。截止2016年,黔西北地区发现铅锌矿床(点)有100余处,但除在该区的东南部普定五指山背斜地区取得找矿突破外,其余部分一直未
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海洋岩土工程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决定了海洋油气平台、可再生能源系统等海岸工程建设与运行工作的基础稳定性。由于土壤环境、荷载类型与施工安装技术的不同,海洋岩土工程与陆地岩土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已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的结构按照典型海洋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安排,在前几章中,介绍了海洋环境、海上原位勘
本书介绍海洋激光遥感理论和方法,系统论述海洋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辐射传输理论、数据处理方法和模拟仿真技术,在船载和机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研制和试验基础上,论证我国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技术方案。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机载海洋激光雷达系统、海洋激光诱导荧光雷达遥感技术、海洋激光雷达光学剖面及次表层探测方
本书在海洋生态经济理论、方法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导致的海岸带生态环境响应和空间关系的变化特征。以海岸带人类社会经济与功能空间结构和格局的演变为研究目标,在对典型海岸带区域开发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围填海开发控制预警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海域集约评价研究、海岸带“三生空间”识别与时
河口海岸区域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占地球表面积的15%~20%,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关键区域。北部湾河口海岸是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认识和掌握北部湾河口海岸的自然、经济社会特征和变化规律意义重大。本书论述了河口海岸学的研究价值、发展进程和研究内涵,梳理和总结了河口及海岸分类,介绍了北部湾河口海岸的自然、经济社会
海洋动力系统是一种崭新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基础框架,它主要包括具有物理确定性意义的运动类划分原则和数学自洽性意义的运动类分解?合成演算样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的与海洋流体力学原始Navier-Stokes控制方程组具有一致性意义的运动类可加性控制方程组集。这个控制方程组完备集对海洋运动非线性相互作用做了精密的分运动类表示
本书在景观生态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系统总结并拓展了传统湿地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尝试从景观尺度解决滨海湿地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之间的关系,探求人地和谐发展的滨海湿地恢复和管理途径。本书围绕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演变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的驱动机制、水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湿地生态恢复框架等方面阐述了滨海湿地景观生态研究在江苏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