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稀散金属的超常富集机制及成矿预测为核心,以扬子地块西缘稀散矿产资源聚集区为研究和示范基地,选择桂北—滇东南锡铟多金属矿集区、川滇黔铅锌锗矿集区和滇东—黔西铌-镓-稀土富集区中不同矿床类型(岩浆热液型、低温热液型、古表生风化-沉积型)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铟、锗、镓等稀散金属资源超常富集机制研究和深部预测示范。通过铟
本书收录了戴金星院士及其弟子们在天然气中汞形成、富集规律、分布特征及汞脱除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收录内容涉及天然气中汞的检测技术、我国天然气中汞的来源、形成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凝析油中汞的形态、脱汞技术及汞地球化学特征等。
朱诺超大型矿床是西藏西部目前规模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产于陆内造山带,有别于产于岛弧和陆缘弧等环境的斑岩矿床。本书通过对朱诺铜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岩浆氧逸度和含水性以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朱诺式”斑岩铜矿成因模型、成矿机制和控矿条件、隆升剥蚀历史,创新了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思路与方法,并详细介绍了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青藏高原油气形成保存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科考分队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全书以羌塘盆地构造演化为主线,分析了中生代关键时期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其与石油地质条件的关系,系统总结了盆地基本构造格局和构造变形特征,对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精细划分,建立了盆地中生代晚期以来构造事
本书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以及微量元素在地球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主要地球化学储库中的组成,梳理了微量元素在岩浆过程、流体活动、变质作用和表生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总结了微量元素在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地质氧逸度计和地质速率计等方面的应用。通过经典实例展示了微量元素地
沉积地球化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是沉积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相融合和交叉形成的一门重要科学。本书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特征在环境分析、源区识别、气候研究、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
白云岩-鄄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各大沉积盆地均有分布,与油气资源息息相关,本书综述了国内外各大沉积盆地共生体系发育特征,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为典型研究对象,探讨共生体系沉积特征、白云岩成因、源?鄄储?鄄盐特征等相关问题;划分出了共生体系中岩石类型及组合方式,探讨其差异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厘清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共
空间信息论是研究信息获取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本书系统地论述空间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香农信息论基础;空间信息论的基本框架;单目标探测的距离信息和散射信息;多目标探测的距离信息和散射信息;传感器阵列的方向信息和散射信息;相控阵雷达的距离-方向信息和散射信息;目标检测的信息理论;雷达通信一体化的信息论建模及优化。本书
本书将计算机代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地图投影数学分析,借助具有强大符号运算功能的计算机代数系统,导出一系列理论上更为严密、形式上更为简单、精度上更为精确的符号形式的公式和算法。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椭球常用纬度间变换计算机代数分析、椭球面在球面上的投影计算机代数分析、墨卡托投影计算机代数分析、圆锥投影计算机代数分析、高斯投影计
本书从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出发,系统地介绍地球物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基本应用,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和地电学等地球物理主要分支学科的原理与应用。本书遵循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介绍不同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相应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这些方法在地球内部探测与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力求使读者对地球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