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滑坡遥感》的姊妹篇,是一本关于滑坡判识的研究性专著。作者在数十年滑坡遥感实践及分析研究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选取分布在川东川西山地、三峡库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等不同地质构造、不同斜坡结构、不同触发条件的十个典型滑坡,应用数字滑坡技术,利用遥感、地理控制、地质环境等信息源,通过建立解译基础,获取滑坡及其发
本研究选取西南典型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框架下,讨论地区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为西南地区及其他类似的滑坡泥石流区防灾减灾规划和山区经济建设及布局再调整提供关键参数支持。介绍岷江上游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环境、构造活动与地震情况、气象和水文条件、植被和土壤、社会经济与人类工程活
剧烈的起伏地表严重影响地震成像的精度。在常规成像方法中,使用高程静校正方法克服起伏地表的影响,该方法需要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基本条件,但在起伏地表较为剧烈或者地表横向变速明显时,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再成立。同时,复杂的近地表条件会使地震记录产生严重畸变。因此,常规的偏移方法无法准确地获得山前带地区的成像结果。为了对山前带地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详细介绍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一维介质模型下电性源瞬变场计算与特性分析,视电阻率计算,一维反演,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LOTEM)的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的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应用实例。
本书从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破坏机理出发,以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为目标,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模型试验、数值试验、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江苏省典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连云港地区含绿泥石片岩层滑坡、岩土交界面滑坡,苏南低山丘陵区的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启滑机制,从微细观和滑带土赋存环境
本书以我国主要含油气沉积盆地为例,针对深层-超深层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基于沉积作用和岩石组构认识重点分析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成岩动力环境,论述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改造和保存过程,构建深层-超深层规模储层的形成演化模式,认识总结深层-超深层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油气盆地的
本书着重介绍东海盆地60年油气勘探概况,自然地理、地质特征与各责任单位工作,以及地球动力学、盆地动力学、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的理论认识。全书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东海盆地地层沉积与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的西太平洋边缘海-陆架海动力学过程与成因模式,板片下插或俯冲深及流动软流圈深部,岩浆起源深度、压力和温度,流动软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致密气藏的主要特征、成藏机制、主控地质因素、成藏模式及评价技术,继而讨论了河流及分支河流体系的主要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阐述了浪控滨岸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发育特点,加强了对砾质滨岸、沙漠沙丘滨岸、障壁滨岸及高破坏性三角洲滨岸模式的认识;基于“将今论古”的地质类比分析,提出了海湖环境判别分析方法。本书既体
本书针对海相油气勘探所面对的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与地质发育模式、保存条件形成机理与评价等科学问题,围绕优质储层成因机理、识别描述和表征方法、评价和预测技术难题,深化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解-沉淀机理认识,揭示了一种新的白云岩储集空间形成机制,建立了优质储层形成与发育模式,形成了三大类储层识别与描述的技术方法。针对多
本书是主要作者在开鲁盆地连续工作20余年的科研成果,汇集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岩心观察分析资料、室内测试分析资料。应用盆地构造演化、地层学、沉积学、铀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铀成矿与找矿学等基础理论作指导,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同位素质谱等现代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了开鲁盆地不同铀矿床的铀成矿地质背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