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三角洲特性及河口水下三角洲演变》以黄河下游河道及河口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黄河下游地质、地形、地貌资料及河道演变历史,分析了下游河道的游荡、悬河、易徙等特性,揭示了黄河下游河道的三角洲及三角洲水道本性,下游河流规划及治理应充分考虑其三角洲本性;其次,回顾分析了1855年以来现代黄河口三角洲及流路的演变特性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海洋微波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书中总结了海洋微波遥感辐射传输机理与模型、实时验证与校正技术、四种新型海洋微波遥感器的定量化反演新算法等关键技术,以及海洋微波遥感海面风、浪、流和盐度等参数的信息提取新算法,着重介绍海洋微波遥感动力环境多要素、高精度、准实时探测机
本书详细介绍了随钻方位成像电阻率测井技术的原理方法、电学建模、仪器设计、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论述了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测井、随钻侧向成像电阻率测井、油基钻井液随钻成像电阻率测井、随钻方位成像电阻率采集、随钻电阻率成像数据压缩等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地质图》(1:25000)是作者在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野外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历次南极科学考察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编制而成。本图主要反映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地质构造格架和构造变形特征、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的岩石组成和层序、早古生代花岗岩特征、第四纪冰水沉积与剥露过程,以及铁、铜等矿
我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加大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已刻不容缓。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干涉雷达)为地质灾害雷达遥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自然灾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实践表明,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是一本理论基础全面、技术方法系统及应用实例丰富的地质灾害学专业书籍。《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内容包括3篇11章,以国际上流行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纲,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实践,系统总结了国际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实录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铀矿地质学概论(英文)》重点介绍铀矿床的基础内容,共12章。第1章主要介绍全球铀资源分布及铀矿床的分类;第2~12章针对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介绍其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特征以及成因模式等,同时辅以典型矿床作为实例。
本书针对复杂介质多场耦合裂缝演化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分析,详细介绍了复杂介质多场耦合扩展有限元理论及应用。全书共6章,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全面详述了扩展有限元方法在复杂介质多场耦合裂缝演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就扩展有限元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部分(第3、4章)系统论述了复杂介质热流固
本书从致旱天气系统异常特征分析入手,基于陆气耦合的思路,重点研究耦合气象水文模型的大范围干旱动态监测与预测方法。针对中长期干旱预测问题,运用改进的信号场技术,研究了天气气候系统异常与区域干旱发生的关系,基于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信号构建了基于环流异常的中长期干旱年尺度和季尺度预测模型。针对点尺度观测土壤含水量难以识别大
在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背景下,对湿润山区小流域的非线性产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是当前山洪防治的重大国家需求,更是当前国际水文学研究的前沿与难点。湿润山区小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是基岩-土壤界面上暂态饱和区的壤中暴雨流,其在储水过程中具有亏缺补偿现象和泄流过程中的优先流路径连通现象,造成壤中暴雨流的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