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致旱天气系统异常特征分析入手,基于陆气耦合的思路,重点研究耦合气象水文模型的大范围干旱动态监测与预测方法。针对中长期干旱预测问题,运用改进的信号场技术,研究了天气气候系统异常与区域干旱发生的关系,基于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信号构建了基于环流异常的中长期干旱年尺度和季尺度预测模型。针对点尺度观测土壤含水量难以识别大
在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背景下,对湿润山区小流域的非线性产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仅是当前山洪防治的重大国家需求,更是当前国际水文学研究的前沿与难点。湿润山区小流域径流的主要来源是基岩-土壤界面上暂态饱和区的壤中暴雨流,其在储水过程中具有亏缺补偿现象和泄流过程中的优先流路径连通现象,造成壤中暴雨流的非线
《黄河流域径流变化与趋势预测》基于流域水循环二元演化机理,分析了黄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成因,开展了黄河流域水文产沙试验与机理研究,开发了多因子驱动的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沙模型,评价了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并定量解析了各驱动因子的贡献,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30~50年降水、气温和径流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生
本书以北半球积雪作为研究对象,从北半球积雪的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常用积雪变化研究科学数据梳理、北半球积雪面积和积雪物候时空格局、北半球积雪变化的归因分析以及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积雪水文及其与夏季干旱的耦合、长时间序列积雪数据集研发等,系统地介绍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积雪的响应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最后,
本书概述了大气环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球月(季)平均风、压、温场的基本观测事实及相互联系,它们随纬度、高度、季节的变化及北、南半球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物理成因。用动力诊断方法,从大气中的角动量平衡、热量与水分平衡、动能平衡与能量循环等方面讨论了大气环流维持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大气
SolidWorks2020版本在设计创新、易学易用性和提高整体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包括增强了大装配处理能力、复杂曲面设计能力,以及专门为中国市场的需要而进一步增强的国标(GB)内容等。本书围绕SolidWorks2020软件展开编写,从基础入门到完全精通,再到项目实战,让读者既掌握了软件操作与技巧要领,又要
《国外火山(成)岩油气藏典型实例与成藏条件》通过分析国外火山(成)岩油气藏典型实例,以盆地为基础,开展盆地背景、储层和油气藏运移、聚集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国外典型火山(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运移和富集规律,完善了火山(成)岩油气成藏地质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外典型火山(成)岩油气藏储层岩性、岩相、成藏条件。
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制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一直存在治理工程“设计难”“评估难”“决策难”的问题。本书基于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巨型滑坡分类与特征、致灾机理、破坏模式与风险评估、治理模式、防治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防治设计的巨型滑坡定义、
本书系统介绍了三维地震应用于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气分布预测和稠油蒸汽腔分布预测的技术: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储层构造解释、有利储层预测、储层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及动态历史拟合等。首次系统论述了“从地震数据到油藏数值模拟”和“从油藏数值模拟回到地震数据”的循环流程的“STS油藏表征技术”。论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是稠油蒸
本书作为《中国关键元素地球化学丛书》之一,提供了锂、铍、铌、钽、铷、铯、锆、铪、钪9个稀有元素和硒、碲、镓、锗、铟、铊、锶、钡8个分散元素在全国岩石和土壤中的含量和时空分布特征,阐述了稀有分散元素与地质背景、地理景观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特别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锂资源形成的地球化学背景、富硒农产品土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