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非虚构类城市历史文化读物,延续作者婴父已成系列的城市文化读本作品,为读者梳理郑州这座古老的年轻省会城市的一段峥嵘岁月。每个城市的生成、发展和兴盛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外部需求和动力机制。本书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描述郑州市20世纪中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展示新郑州面对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最终成为共和国中部地区中
个人文集。此文集共计二十多万字,是作者十多年来文艺创作及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多元视角与现代思考,审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以有温度的笔墨记载与描述经典故事与代表人物。是今人眼中的历史纪实,也是文人心中的古曲雅韵,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尽可能走进人心,引发共鸣。本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所讲述的人文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
本书稿为《重庆文化研究》系列图书之一,汇集了数十篇书稿,一面深入挖掘重庆本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一面完善重庆地域的特色文艺理论。本书稿主要分为“政策研究”“文化生态”“文艺评论”“基础研究”“巴渝文化”“人物风采”“文化记忆”“艺文空间”八部分。“政策研究”研析发展文旅的意义与作用,如《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推进共同富裕的引领支
《鹤壁:非遗华章》以优美文字和精美写实照片相结合的画册,展现了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与美丽。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山居篇、美味篇、艺术篇、节会篇、乡愁篇,每一部分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非遗的魅力。书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文化旅游新体验,打造展示增强非遗文化属性,让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通过本
本书依托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区域秦岭演艺文化历史与现状发展研究”项目,站在人文视野高度,基于大秦岭历史、地理、文化的视角,涉及大秦岭所在的江淮、荆楚、河洛、关中、巴蜀、陇右、河湟等空间区域,从大秦岭演艺文化切入,采用理论分析法、田野调查法、人文资源调查法、历史典籍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大秦岭演艺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典(2016—2020)》收录了第七批、第八批南宁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约62个项目,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项目的简要情况,展现2016—2020年以来南宁市非遗工作成效、展示南宁市“新晋”非遗项目风采,凸显其内涵、精髓,进而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作品为“南宁系列非遗图典”之一,系《南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全书共四篇,35万字左右,主要包括文化产业总报告篇、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文经济实践探索篇、文化消费篇、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篇。总报告部分主要对长三角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人文经济与长三角城市群等进行总体概述。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文经济实践探索篇,主要是人文经济案例库的评
本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智能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传播的研究著作。作者余欢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书中不仅介绍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案例,还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推广文化遗产的具体方法,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此外,该书还
“一本书读懂冰灯艺术”,从松花江上古老的渔灯,到世界四大冰雪节之殊荣,作为中国冰雪艺术的肇兴之地,龙江冰雪已经走过了61年的岁月。它是黑龙江省冰雪文化的积淀,是冰雪文脉的传承,更是新中国冰雪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表现。本书将全面展示新中国六十余年来取得的冰雪文化人文业绩,力争打造成一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传播面广的冰雪经典名
《新特点与新趋势: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基于公开文献、数据和案例,对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开深度调研后组织编写。全书以报告形式成稿,正文部分包括概要、序言,以及“多领域成效明显”“新特点与新趋势”两个部分,分别在不同领域、方面提供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介绍和分析(共计11篇),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