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在祁连山中部的七一冰川开展的野外实地观测,综合利用气象、水文和遥感等基础数据源,借助地理统计、冰川物质平衡数值模拟、水文模型等方法,从历史和未来两个时期对祁连山典型流域冰川演变和水文过程开展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和未来预估研究,探究冰川融水动态变化对河川径流的潜在影响。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气象事业发展等软科学课题的研究成果,包含企业发展、党建、标准化等课题的成果。文集中包含了新时期气象观测领域创新型研究院所机制及作用研究、气象标准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方法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关于推进气象部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问题研究、关于推进气象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关于气象部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关于推
地热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大类。我国是一个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的国家,发展地热能直接利用可以很好的兼顾资源的禀赋特点和当地的用能需求。地热直接利用的集约化趋势必然是资源高效综合梯级利用,结合当地需求定制不同开发模式。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地热直接利用领域各项技术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具体包括地热供暖技术、
本书以尽显火星独特风貌和地质学、矿物学特征的200多幅精美、高清图片为读者开启了探索火星的神秘之旅: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揭开了古老火星的迷人面纱;近距离俯视火星的独特地貌,使人身临其境;图幅6千米的图像,为人们展现了宏阔的地理场景。伴随着令人赞叹、震撼的景象,再深入了解火星观测与探测的悠远历史,读者会不断刷新对火星的理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大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全球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
本书简述了乌海市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气象灾害情况,并结合内蒙古乌海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使用乌海市1961—2022年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及2016—2022年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资料,以日资料为主,包括降水量、气温、雷暴日数、闪电定位、风速、风向、冰雹记录、相对湿度、最小能见度、降雪量、积雪深度等要素,一是对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考虑降水强度变化,冬季降雪降水量会更少,春季融雪时间更早,可能导致河流径流量峰值转移到初春甚至冬季,需水量最高的夏季可能更容易干旱。在冬春季降水量丰富、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区,大部分的冬春季径流将直接排泄到海洋,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积雪地区的水循环和水供应造成直接影响。本工作利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
本书围绕“地质灾害调查与地球物理勘探”这一主题,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基本工作方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系统地论述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基本知识、地质与地球化学找矿,探究了地球物理勘探、我国大陆金属矿产的区域研究、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等内容,以期为读者理解与践行地质
本书以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现行的百余个相关制度文件和标准为依据,参照质量管理体系“5M1E”分析方法,将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业务管理工作划分为安全、装备、弹药、站点、作业、人员、指挥及经费等8类、30余个具体环节,形成了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系,明确了目前有具体规定的相关业务管理要求,标注了相关制
本书在总结已有泥石流危害性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雅鲁藏布江巴玉水电站枢纽及临建区泥石流灾害危害调查工程实例,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计算分析,对西藏高原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